旁边刚撕开薯片袋子的小哥拿着薯片说:“学士吧,我们也是前天才把账号弄到大学来的。”
“学士!?”黄敏行大叫。
“应……应该是吧。”
黄敏行不信:“这个等级的知识不可能是学士学的,按大学的入学年龄算,学士学这个,那得多少智商才够时间在入学前把前面的学完啊。”
“呃……那黄博士觉得这单还能做吗?”不行的话只能再上报,想办法找博导来,再不行只能找院士了。
黄敏行说:“我得先把教材都看了才能给答案。”
“好好好,您好好研究。”
黄敏行安静看书,办公室其他人安静玩游戏。
他沉浸在书里,等回过神时,发现办公室里情况有所变化,好几个工位上都变成他们这样俩人一组,都隔着屏幕看书。
看样子是不太相信他这个博士生啊……也不对,联络业务要时间,眼前这些应该都是早联系好的。
他无法着恼,因为的确是太难了,哪怕对他来说也是如此。
两个方面。
书里提出的很多理论,感觉比土球先进很多,但是没有给出证明或者说是当初的实验资料,不知道该不该信。
比如书中经常出现一种叫电子响应器的设备,它的作用是控制溶液中的电荷水平,还起到类似催化剂的作用,这玩意在土球肯定是没有的。可书上又说得头头是道,宏观、微观都解释得通,感觉好像真是那么回事。
这些玩意看多了会影响正常学习的知识体系,可不把他们记住,考试肯定过不了。
另一个是计算。
书中的例题,他要分析不少时间才能看懂,因为这些带计算的例题省略了一些步骤,这种情况在高等教材、参考书籍里也算常见,有的计算展开几页纸都不够,会影响知识密度。
可如果考试中各个计算题目都是这个水准,他担心时间不够用。
想来想去,还是要求助导师。
一通电话打了半个小时,导师似乎又打电话给别的什么学者,最后打过来说还是做它一做。
导师首肯,吃饭时又问了经理学习期间有没有待遇的问题。
单子不大,过考试两万块,但现在要学习,肯定要变一变。
经理请示了上面,把两所大学数个学院请来的博士生召一起,宣布学习期间的待遇:一天给三百,午餐另配、地铁等公共交通费报销,的士不行,再配一次性发放的两百块话费补助。
待遇看似很低,可作为学习补助已经非常高,博士生有收入,然而那需要帮老板做项目,平时还得打杂,费心又费力,最后一算一个月可能也就四千到八千,碰到抠门老板还有更低的。
不过数字塔楼的高层也不是傻子,还有限制故意拖时间的手段。
以二十天为限,超过这个时间就只有餐费交通费了。
在场的都是博士生,好几本书,二十天看似有点紧,对这些学霸却有点侮辱人的嫌疑了,他们甚至有时间回学校做些小实验来验证一下书中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