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是亚洲设计的一款熊型机器人,不仅外表萌态可掬,还能做很多护理工作。熊猫不仅可以抱起病人,还可以为病人的站立和行走提供支撑。熊形的外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时候抱在手里的泰迪熊玩具。
比起面无表情的常规机器人来说,“熊猫”想必也更能让被护理者感到安心吧。
“熊猫”实际上已经是第三款护理机器人了。比起上一代而言,“熊猫”更轻,只有140kg,,比前者轻了90kg;而且底座更小行动更加自如。在细节上,“熊猫”也做了进一步的优化。
例如内部的齿轮制动器下移了位置,这样机器人的关节便能更加精确、快速地活动;增加的缓冲制动处理器让机器人的动作更加轻柔缓慢。除了内置处理器的帮助,机器人变得“温柔”的奥秘还在于采用智能橡胶、触觉传感器以及扭矩传感器,通过它们对病人进行感知,让病人不致受伤。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机器人面对的关键技术均有了长足进步,但还有相当多的问题要解决。控制论专家认为机器人可以具备的智能水平的极限并未达到,问题不光在于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不够快和感觉传感器种类少,而且在于其他方面,如缺乏编制机器人理智行为程序的设计思想。
对于机器人技术,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为是否需要采用专用的人工智能芯片。目前探索的一个方向被称作混血计算,是指用通用处理器和其他架构一起合作来进行计算,不过这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人们现在还不能预料未来机器人的新用途,因为世界上有很多形式的机器人,包括汽车中的智能软件、自动导航系统,实际上这也是机器人的功能之一。
可以预见,未来服务机器人有不少有趣的应用,但从技术实现的角度看还存在诸多挑战。未来高级智能机器人还会具备多样化的变形功能,比方从人形状态变成一辆豪华汽车,载着主人到想去的任何地方。这种比较理想的设想在未来都是有可能实现的。
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似乎不像历次科技革命那样仅仅停留在延伸人的体力和脑力上,而是进入了人和机器共同演化的时代。
机器人革命不是一场独立的革命,而是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说以前的工业革命通过装备的自动化和标准化实现了机器对人的体力劳动的替代,“机器人革命”则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推动了机器对人的脑力劳动的替代。
机器人的进化有两个方面,即能力和功能的拓展。让机器人实施一个功能,比如开车、扫地或者唱歌,目前已经都能做到。
但是对于能力的培养,即机器人要能自我学习,这在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这一点上看,机器人想超越人目前还难以实现。
所以,让机器人具备人的功能不难,而能够达到和人同样的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并非易事。现在很多研究都是想让机器人更加聪明,譬如具备行为能力、博弈能力。而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不仅看输赢,很多时候是基于人的意识情感。
一个机器人比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聪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机器人要超过人类的整体智能目前仍为时尚早。机器人是集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全球定位导航、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自动化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走向智慧生活的重要伴侣。
所以,机器人学不是一般的学科和专业的集合,而是多个交叉学科的综合。
机器人革命是世界性、时代性的,有人担心机器人到来以后很多人就没有事干了。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在机器人时代一些人会转行去制造新机器人,一些人会转行成为懂得维修、管理机器人的专业人才。
机器人不会有情绪,不会不守规矩。有人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摆脱人类的控制,反过来控制人类。这样理解的威胁属于消极的威胁,而从进化角度理解则是积极的威胁。
有人担心都用机器人干活了,将来人手的功能是否会退化?人们天天坐在计算机旁,将来人类的大脑会不会越来越大,腿会不会越来越短?当然,进化的历程是漫长的,真有可能的话也要在几万年以后。
现在最先进的机器人都有一个能够让人类实现完全控制的“关机键”,然而“关机键”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它在机器人的工作领域之外。举个例子:一个会下棋的机器人的工作领域仅限于与人对弈,它并不会觉察到它的人类对手可以拔掉它的电源终止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