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沈福屯化工厂的副厂长。”李卫东开口答道。
刘通不由自主的瞪了李卫东一眼,心说这李卫东不好好的在服装厂待着,怎么又成了化工厂的副厂长了?
韩国浩也是认识李卫东的,不过韩国浩也只是知道,李卫东是服装厂的厂长。
此时当李卫东自报了另一个身份,韩国浩瞬间想明白了许多事情。
“我说沈福屯那个村办企业,怎么会突然生产柔软剂了,果然是李卫东这家伙搞的鬼!”韩国浩心中暗道。
魏建林却是不屑的笑了笑,一脸嘲讽表情的说道:“你们沈福屯化工厂有多少员工?有几台设备?才成立了几年?有多大规模?还敢跟第二化工厂比较!太没有自知之明了吧。”
“魏厂长,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准,什么时候变成了看这个厂家有多少员工?有多少设备?有多大规模?成立了多少年?”
李卫东冷哼一声,接着说道;“欧美日有很多纺织厂,工人、设备、规模,都比你们少,但他们的产品质量,可比你们毛毯厂好多了。陈先生,你见多识广,我说的没错吧?”
李卫东说着转头望向了港商陈嘉德。
陈嘉德点了点头,对魏建林说道:“这位先生说的没错,我参观过日本的纺织工厂,他们的规模的确不如贵厂大,员工和设备也没有贵厂多,但他们的产品质量,的确远超贵厂。”
二十一世纪以前的中国企业,还处于拼规模的年代,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走的都是一条盲目扩张的道路,很多民族品牌最终都倒在这种盲目扩张的道路上,像是华为那种踏踏实实做技术研发的,都是些凤毛麟角。
对于八十年代的国企而言,他们评价企业的标准就是两个字:规模。他们根本无法想象,美国那种十几人的科技公司,就能创造数亿美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