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他们都明白,这群知识青年们做梦也想回到城里去。
思来想去,安国邦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我找他们谈谈。或许,他们不愿意?”安国邦自己就笑了,想也知道不可能的。
那群人,想离开都快想疯了。
安国邦去找知识青年们聊天,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人脉有能力能推销成功的就报名。毕竟,想要拿工分和提成,就要把酒和酸菜、咸菜等成功推销出去。
“想清楚再报名。出门一趟最少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拿不到推销的工分和提成,又没有下地挣工分,那你们就只能喝西北风。”
“好好想想,明天到我这报名,我给你们开介绍信。”
有人想立刻报名,有人考虑衡量中,有人觉得应该先给家里打电话或者发电报问问......安国邦在平静的水面抛下一颗大石头后离开,忙着呢。
安荔浓也收到了大石小石寄过来的信,还有夹在信纸里的几毛钱。安荔浓笑了笑,“两个憨憨。”
看着信,安荔浓心口暖暖的,被人惦记的感觉真好。
两个石憨憨告诉安荔浓,他们放学后偷偷糊火柴盒赚钱,以后就能给安荔浓买很多很多的糖。
“真好。”
安荔浓很奇怪,以杨雪晴的聪明怎么会教出两个憨憨来?
大石小石在信里说,他们很久很久很久没有吃肉了,突然吃到安荔浓寄回去的肉就特别的超级的高兴。
到底是有多高兴?
就‘高兴’两个字就写了一行。安荔浓数了数,竟然有七个‘高兴’。
果然是孩子。
难道‘高兴’两个字写多了,就能更高兴?
就这张信纸,安荔浓就能想像到兄弟两人头碰着头的趴在桌子上写信的情景,你写一句,我写一句。
大石的字明显比小石的要更好一些,语句也更顺畅。说话自带‘小大人’的语气,让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哥哥。
而小石更孩子气一些。想到什么写什么,还有好几个错别字,然后被大石改了过来。一封信涂涂抹抹好几处,安荔浓吐槽,“就不能换一张信纸......”然后,很无语的发现自己看错了,因为这信的最后一行用括号标明:看背面。
翻过背面,是卷抄过的信,没有了错别字,也没有了涂涂抹抹。
安荔浓真的哭笑不得,“节省。”
更多的是暖心,连一张信纸都舍不得浪费的石憨憨,竟然给她寄来好几毛钱。钱虽少,但情义千斤重。
安荔浓决定给石憨憨寄一叠信纸,让他们想写就写。
不过,大石小石的信让安荔浓更加坚定了让石河村的酒、酸菜、菜干走出去的决心,走出去的想法绝对是正确的。
大石小石生活在京市,都缺肉缺菜,更不要说别的地方。
把石河村的农作物送出去,送到更远,应该能成为石河村的一个发展方向,应该能带动石河村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更好的收益。
京市宋家有两个工人,也只有两个孩子,但也要好几个月才能吃一次肉,平时蔬菜也不多,那别的人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