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这是通往星辰大海的起点

“那没关系,我们的毕设虽然强调了要独立完成,但是这个项目本来就是综合性的,实在不行我可以选择打包某些工作给其他人,这样综合评判的时候,虽然会扣一点分,但还能接受。”

既然董宴如心里有数,乔明德也就不再多说了,只把她的效果图拿了一份,说要去给其他几位教授讨论一下。

董宴如第一时间已经把自己的毕设框架和草图发给了老师。寄的挂号信,差不多初十左右就能收到。

果然,她老师在十二的时候打来电话,肯定了她的设计思路,还给指出了几个问题,然后建议她多和其他学校的同学合作,看看别的学校学生是如何实践的。

另外,黔省的那个项目已经批复下来,她和另一位师姐轮流过去工作,每次大概要一到两个月时间,每个季度,他们需要找时间坐下来开个总结会,把问题,难点和下一阶段的计划进行沟通。

他们这个学科和理论学科有很大不同,呆在学校的时间可能还没有在外界的时间多。

当然,也有那种导师放养的,或者导师人脉稍微不足以支撑所有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学生,他们就只能待在学校学习,偶尔跟着导师进组充当工具人的角色。

董宴如的运气不错,开学之后不久,她就凑齐了临时团队的成员。

其中同校的两人,家都是本市的,只是不同县。另外三个省联大的,其中一个还是在职研究生,目前就职在市规划局下面的一个科室。对政策和人情世故,这位大哥简直个中好手。

另外几人是乔明德给她推荐的,学校一般,但人很踏实,是做事的性子,就是资源不算好。能加入董宴如这个团队,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也有帮助。

村里本来就很支持董宴如,听到她要承包老仓库和晒谷场,以及堰塘跟周边的荒地,毫不犹豫就帮她把手续办了。

至于用村集体的名义来运作,这个被大队长婉拒。

不是他们不看好,而是这个项目很明显是学生们看重的,也不算大项目,他们最好还是不要插手,从旁提供一些帮助就好了。而且村里跟榆树村和大王村才成立了联合社,也没有多余的人力精力来处理农家乐的事儿。

三月初,老仓库那边就挂了牌子,“桃花源农家乐项目组”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