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一个作者,在开书之前都要做一系列的准备,比如说是网络作者里面,有些人的大纲都有接近十多万字,乃至二三十万字……
至于设定?差不多也有十多万字,或者更多。
一般没有做到这一点的,都不算是什么好作者,起码也会经常写着写着就乱了,或者说没有剧情可写,逐渐就卡文了。
对,设定不在大纲之内!
拿最经典的例子来说,斗气化马。
这本书的作者就用了很长时间去写大纲,其中在什么时候遇到哪个人,都基本上是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清楚到,就算是十年之后,他仍然可以用老大纲来混饭吃。
明白到,就算是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这本书却仍然还是神作。
这就是大佬与普通人的差别。
恰好的是,陈琳就是一个大佬,他可不愿意随随便便就开始写,必然要做一系列长久的准备,然后再去下笔。
不过他的时间不长,因为按照眼下的集合速度来算,袁绍大概还有三四天就得找他来要了。
幸好的是,他身为袁绍的幕僚之一,平日里还是搜集了一些曹操黑点的,此时倒是可以完全写出来了。
但问题在于,他想突破自己,写出更好的作品来,最好是可以传唱千古的那种,就算不能跟夏启讨有扈氏的《甘誓》,商汤讨夏的《汤誓》,以及武王姬发讨伐商纣的《牧誓》相提并论,也该留下点什么。
这,就难了……
要说吧,这就是文人的那点操行了。
看看陈琳想的,他居然要把这三个最早的檄文,最正道的檄文拿出来相比,那不是跟自己较劲是什么?
众所周知,在古代里面,越是古代的东西也就越是让人向往。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算是陈琳文采斐然,最终写出来了一篇锦绣檄文,但其历史价值,政治价值,相去前面三个都差了不知道几千万倍。
毕竟那三个是进了尚书的,你一个小小的陈琳,还想跟四书五经相比,就太夸张了,太不自量力了,就算是千年之后,秀才老爷嘴里拽出来的也绝不会是讨曹檄文,百分百是那三位的。
就算是相比后来的一些知名的,比如《管仲檄楚使》、《吕相绝秦》这俩,以及《檄告楚相》、《吴王刘濞遗诸侯书》这俩,都是远远不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