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老臣以为祥瑞临我大周,必是佑护我大周后继有明君。”李琼故意把头一低,并没有直接回答柴荣的问题。
李中易听了李琼的回答,心里暗暗好笑,李琼这只老狐狸真是狡猾得要死!
面对柴荣提出的问题,李琼虽然没有正面予以回答,可是,李琼故意突出提醒,柴宗训的安危,严重影响国本确立。
在江山社稷的面前,臣子们有分歧,其实很正常。问题是,储君柴宗训目前传出的消息很不好,京师内外谣言四起,举国震动,这绝非吉兆。
“元朗,你怎么看?”谁都没有料到,柴荣居然会问赵匡胤这个现任朝中武将之首的意见。
“陛下,臣乃武人,不敢妄言朝中大政。”
在李中易看来,赵匡胤别看年纪不大,城府却极深,他的话却合柴荣的心意:武将莫干政,干政遭雷劈。
“不过,臣有一点点浅见,玉不琢不成器。”赵元朗虽然没有明言,实际上,表达出的却是反对骤然提拔李中易之意。
“朕尝读史籍,甘罗十二岁拜相,好象也是一段佳话啊。”柴荣微微点了点头,扔下这句话后,就一直盯在赵匡胤的身上。
近在咫尺的李琼,看得异常真切,柴荣的目光瞅着赵元朗身上的时间,长到族以深吸好几口气地步。
李琼暗暗摇头,好一个赵元朗啊,他简直把柴荣的心思,都给摸透了。
身为政坛高手的李琼,心里异常明白,假如,赵匡胤也支持提拔李中易,那么柴荣肯定会有猜忌之心。
包括宰相在内的文臣和武将,居然都支持李中易,嘿嘿,这个声望未免也他大了一点吧,莫非是王莽在世?
皇帝亲口做了暗示,深通帝心的范质,开口说了话,一锤定音:“陛下,尚书右仆射,如今一直空缺,以臣之见……”
“文素相公,宰相之职重逾千钧,国朝之名器,岂可轻易授人?”柴荣史无前例的打断了范质的发言,抢在这位范相公之前,淡淡的说,“参政可也!”
“啊……”柴荣此话刚一出口,大殿内就有人情不自禁的惊叫出声,浑然忘记了殿中侍御史,正虎视眈眈的监视着众人的一举一动。
参政,其实就是参知政事的简称。唐朝中期之后,参知政事虽然入了副相班列,却不是名正言顺的实权相公。
参知政事,虽然不掌印,不坐堂(政事堂),却拥有军国大事的参与权和建议权。
通俗点说,政事堂的相公们开会议事的时候,除非李中易生病请假,否则,必须派人请李中易到场商议。
也就是说,李中易到场后,说啥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到场(政事堂)。
李琼一边暗暗叹息,一边朝李中易所处的殿门口方向看过去,他心想,赵元朗在最关键的时候,帮了李中易一个大忙,这份人情实在是太大了。
以李中易未及而立的年龄,即将位列宰相班列,皇恩可谓是异常之浩荡,殿内的群臣们纷纷对他侧目而视。
羡慕者有之,嫉妒者更多,担忧者也不少,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