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也不会轮到贾似道不是?
再然后,因为种种机缘巧合,史嵩之和贾似道成为了盟友。正是因为两人是盟友,所以史嵩之要比朝中绝大多数人都要了解贾似道。
那个年轻的高官国戚年轻是年轻,而且看起来似乎真正在乎的东西实在不多,可是内心却是个骄傲之极的人物。
如果仅仅是听闻口温不花围攻襄阳城,贾似道就给吓的不敢去犒军,那反倒是让史嵩之有些意外了。
襄阳战事一天天比一天糟糕,紧接着又是四川和基本上没有经过多少战火的淮东战区烽烟四起。就似乎蒙古人想要一鼓作气的将大宋朝给灭亡一样。
那段时间,朝中虽说还没有到人心惶惶的地步,不过却也好不到哪去。战事不利,史嵩之这个执掌枢密院的枢密使,身上的压力自然可想而知。
就在史嵩之每天想着这么应对战事,尽快将蒙古人拉到议和桌上的时候,却不曾想真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襄阳城突然传来口温不花愿意退军并同大宋何谈的消息。
如果是别人传来的捷报,这已经算是这段时间内最好的消息了,自然称得上捷报,口温不花是无论如何不会相信的。
蒙古人三面同时入侵大宋,百余万大军,耗费多少人力物力?眼见大宋朝已经没有多少余力了,口温不花竟然突然退兵了?而且看孟珙信上言语间的意思,似乎还是口温不花主动提出的议和。
如果说口温不花主动退兵是让史嵩之有些难以置信,那么孟珙信件中说的口温不花愿意将大宋朝汴梁和开封两京纳入此次的议和之中,而条件就是,为了换取大宋朝的支持和大宋朝军中的某样火器制作秘方的话,史嵩之就是压根不信了。
将汴梁和开封纳入议和之中?有这么简单的事情吗?开封和汴梁又岂止是两座城池?周围那千余里膏腴之地,又这么办?好吧,就算是将两京真的还给大宋,孤悬大宋朝国境外的两都,大宋朝要来何用?蒙古人不是随时都可以再取回去?这就仿佛将东西从左口袋放到右口袋,左口袋没有了,能说东西丢了么?不是还在自己兜里的么?
更何况,那是什么火器能让蒙古人下如此血本?
就在史嵩之在思量着蒙古人有什么阴谋的时候,口温不花关于何谈的文书也到了赵昀案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