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是最开始改革的,也许能找到布料。
只是这个冬天还是少了笔收入啊!
苏桐正肉痛,就见李主任的手指在孙大圣的布料上摸了摸,“的确良这料子虽然鲜亮,但做这个总觉得有点薄了……楼下又一批进口的
绒布,你要不要看看?我觉得要是用绒布做这个,能更好看,关键绒布不要票儿。”
其实苏桐能有这么多布和棉花做玩偶,李主任都已经很惊讶了。
但他们做供销的,心眼比别人都活儿一点儿,消息也比普通人灵通,因此虽然长平县是个荒郊僻壤的小县城,李主任依旧比别人稍微多知道了那么一点儿风向。
也是因为这一点儿风向,让他对苏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没管那么多。
而苏桐一听李主任的话,顿时来了精神,“看看看看。”
李主任于是把她带到了布料专柜。
这是一批南韩绒进口面料,只有十几匹,但各种颜色都有一些,的确是做玩具的好东西,唯一的缺点就是价格略贵。
正是因为这个,所以即使不要票儿,也没几个人买。
苏桐在心里简单算计了一下成本,“这样的话,做出来的东西就要比原本的贵了,还要二百个么?”
她得把话和李主任说清楚了。
李主任点头,“要啊。”
还悄悄的和苏桐交代了实话,“上次出事之后没两天,就有人偷偷找过我,也想在供销社放抱枕卖,进价比你的便宜三分之二。”
苏桐挑眉,哦豁,那人可真豁得出去。
苏桐给供销社的价格绝对良心,就算那人是用破烂棉花,一下子便宜下三分之二,也是没有什么赚头的。
唯一的可能就是不赚钱,但是赚个吆喝。
回头把自己给挤走了,就可以占领整个市场了。
不过看李主任这老狐狸一样的表情,恐怕也知道这一点的,“您没从他那定吧。”
李主任点头,“那当然,他那是什么破玩意。”
不过他也没光说好听的,“说实话,要不是有那个女人闹事,他给的价格太低又惹人怀疑,我没准还真想不到有人会以次充好。但既然知道了,就不能忍着是吧。”
所以他当下就又报了警,让那些人和警察去扯皮去吧。
“咱们供销社,怕的不是价格稍微高一些,而是怕质量不好,让老百姓买不到放心的东西啊。”李主任说的十分真诚。
这让见过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的苏桐,真心的受到了感动。
可惜后来,到处可见国
有供销社还是慢慢的隐退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苏桐心里叹了口气,把那些南韩绒都给包圆了,又十分期待的朝着李主任开口,“要是还有这种不要票儿的,都给我留着啊。”
李主任点头,“放心吧。”
等苏桐把绒布拿回去之后,刘山花摸着这个,简直爱不释手,“摸着真软和,这上面的绒绒就和毛儿一样。”
其他几个女人也摸个不停,乔秀秀很是开心,“这布料居然不怕我手心的茧子。”
毕竟是干农活出身的,就算是女人,手心也有厚厚的一层死皮。
的确良的料子虽然流行,但稍微不注意,就会被刮起一条丝来,这个南韩绒上的绒毛,倒是能很好的隔绝这个。
几个人摸完了,手不停的就开始裁剪、缝纫,没多久,萌版的齐天大圣和唐僧,就被做了出来。
齐天大圣用的是绒布,摸起来毛茸茸的,很有一种摸着小猴子的感觉。
但唐僧用的是棉布的,毕竟人没有毛么。
两个小东西这么放在一起,简直是萌感翻倍。
而且苏桐受后世影响,很诡异的从它们两个身上看出了一种cp感来。
她连忙盯着那个酷似裴盛的小和尚给自己洗脑:不能瞎想不能瞎想不能瞎想。
好在她能瞎想的时间也不多。
王桂花生了娃,她娘家婆家都不在这边,以前都是董建国和孩子搭把手坐月子,也这么过来了。
但她生董明玉毕竟是早产——是的,这个小丫头的名字叫董明玉,因为王桂花不同意董建国管她叫董仙女。
她驳回的理由很充分:七仙女一年才能和老公团聚一天,一听命就不好。
然后她给女娃起名叫董明珠,虽然她没文化,但她听人说过掌上明珠这个词。
当时苏桐就一口米汤喷出去了。
虽然王桂花和董建国都不知道她反应为啥那么大,但她作为裴珏平看上的女人,村里有文化的小老师,还是很有发言权的,于是最后娃儿就叫董明玉了。
总之,王桂花早产,年纪也大了,虽然一贯身体不错,但其实亏的也有点儿厉害。
这年头坐月子又不太科学,就算董家父子再努力,苏桐也看不过去:就算鸡蛋再好,也不能一顿吃三个吧?
还是白煮的,会便秘的!!!
不过就这,王桂花还乐呵呵的呢,“我以前坐月子,一顿能吃一个就不错了,多亏苏桐了。”
于是苏桐义无反顾的接管了厨房。
虽然在这个时代的物质条件就这样,虽然她也没生过娃不知道到底应该吃什么营养餐,但好歹她知道要荤素结合、营养全面,最重要的是能洗头。
洗澡就算了,没有莲蓬头,坐浴不行。
但至少可以擦擦身体。
于是王桂花都说,自己这月子做的虽然和往常不一样,但却比以前都舒服。
至少身上不粘腻。
照顾王桂花坐月子之外,苏桐还要给孩子上课、批作业,要收拾自己家里,她已经找人钉了鸡窝,抓了二十只小鸡仔回来。
还搭了个狗窝,抱了两只小土狗回来。
时不时的上山,去看木薯、采蘑菇、野果、松子核桃等等。
董明玉犯了湿疹,她又弄了艾蒿回来给小东西洗澡,再有空余时间还要做玩偶。
她岂止是没时间胡思乱想,她简直是要忙疯了。
忙到连去生产队看耿大力种地被虐的有多惨的时间都没有。
就这样忙活了几天下来,苏桐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之前她和王桂花、刘山花、吴巧妮、乔秀秀四个人做抱枕加衣服,三天一般能做出来五十个抱枕。
现在又加了三个女人,就算那三个人是用手工缝的,但三天只做出来六十个,太少了点。
这里面有人在出工不出力,只是她太忙了,没有注意到。
所以这天晚上,苏桐在董家吃饭的时候,和刘山花商量着不能和之前一样了。
之前虽然也按件计费,但乔秀秀和吴巧妮基本都是平分的,毕竟这俩人干活干的都实实在在的,多一点儿少一点儿的,也不那么计较。
于是后来这几个,虽然这么说了,但却没真的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