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氏、夏侯氏等第三代之所以人才凋零一个是因为第三代大多可以躺在父祖的功劳簿上躺赢,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在丁敏看来是第三代的父祖都在外拼杀,到处征战,根本无力好好教导子孙。她们家曹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曹操经常不着家,没法教,好不容易回来也是忙的脚不沾地;曹昂也是,即便在家也是跟在荀彧、戏志才身边帮忙,根本顾不上多少曹喆;曹嵩又年纪实在大了,精力不济。
之前曹喆在家里,除了丁敏教一教,大多数时间就只能跟着两个小叔叔曹丕、曹植混,跟曹昂、曹铄这么大的时候根本没法比。
曹昂、曹铄那会儿,就算曹操不在他们身边,学问、人情世故、为人做事,也还有曹嵩教他们呢……
“阿姑?阿姑?”
“嗯?”丁敏猛然回神。
“您想什么呢?”
“我在思量着,家里只有植儿他们几个念书会不会孤单了一点,是不是应该让他们都到学校里去念书?”
不仅曹植、曹丕他们,还有她几个外甥,曹氏、夏侯氏的其他孩子,各文臣武将家的孩子,曹喆。
“送去学校念书?”荀氏愣了一下,“家里不是有师傅吗?”文武都有人教导,不是挺好的吗?怎么就想起来送去学校了?
倒不是说曹操、丁敏他们办的男女校就不好,而且因为当初办学初衷的原因,在荀氏意识里,他们办的学校,就不是他们这样人家的孩子去念的。因此丁敏突然说起来,她才愣了一下。
丁敏摇头,并没有跟荀氏解释让同年纪段的孩子们在一起学习有什么好处。而是开始花心思整理真正的学校制度,包括班级授课,按学习进度按年龄分年级,确定什么时候入学什么时候毕业,学制长短,在学校期间要学哪些内容等等。
这一写,没想到就写了厚厚一册子,装订好,丁敏自己都觉得惊讶。就更不用说,数百里外收到丁敏送过来的册子的曹操、荀攸、郭嘉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