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才过了堪堪百余年,到了北周武帝时期(宇文邕,543年―578年),当时的佛子佛徒又特么自己花样作死,搞得宇文邕忍无可忍,只能是再次灭佛。
那么,当时的佛家佛徒高僧们到底干了什么好事呢?
简单来说也就是三事:敛财、惑民、争权。
先说敛财,当时的佛家高僧们可以说是记吃不记打,“魏太武帝灭佛”也才过去百余年特么就好了伤疤忘了痛。
据记载,当时的佛徒人数又发展到了二百余万,全国寺院三万余所,占北魏人口十五份一,且民间言僧徒滥杂,寺庙多币。甚至周武帝亲政后第二年,关中荒旱,命当户拿口粮出来卖,而寺僧却借荒年放高利贷,奸人亦有匿於僧法之下,甚至图谋造反。
后说惑民,这前面说到当时的佛教徒有两百多万,寺院也有三万多,因此这人寺一多,各种事情也就自然多了起来,而问题的关键则在佛教学派也同时发展增多,其中的典型就是净土宗和禅宗。
当然了,净土宗和禅宗的学派之争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当时势大的净土宗传播的教派中心思想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指导的修行方法除了吃斋念佛,行善积德之外,肯定还有什么奉公守法、父慈子孝、逆来顺受、唾面自干。
但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按照他们的说法,行了善的才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行了恶的只能堕落到阿鼻地狱,不能功过相抵(此时还不流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于是也就在这里自己给自己挖好了一个大坑。
ps: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据考证最早出自南宋的释普济所著《五灯会元》。
再说争权,周武帝宇文邕本信道教,却也兼奉佛说,唯却深信治国须用儒术。
然后当时有一个还俗的僧人叫卫元嵩,他蛊惑宇文邕应当建立一个理想之地上王国,代替天上之佛国。然这卫元嵩与道士张宾相结,二人俱善术数,大受宇文邕信任,於是宇文邕数次召集大臣,讨论儒佛道三教优劣。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北周建德三年诏佛道大集京师,宇文邕也亲临太极殿主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