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有无问题,而是问有无建言,黄小刚当然是故意的,而他如此设题倒是把众人给难住了,老者一时哑口不知如何言说。
不过也在这时,就听见有人在人群里喝道:“新朝既开科取士,自当尊师重道,岂能与匠工为伍,以技艺娱人哉?”
随着那人呼喝,周围之人都是纷纷应和,却是叫黄小刚听得有些不明所以,不由反问:“新朝将行科举之事,却是如何不尊师重道了?至于说什么与匠工为伍,什么以技艺娱人,这又是怎么个说道?”
随着黄小刚的反问,周围的文人们便也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起来,乱糟糟的也听不清楚到底论说什么。
好半天才大概听了个明白,原来这些士人一个是对“逢进必考”的要求不满,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德行,是不可能通过这种题目叫他们看起来都完全不知所谓的考试能考察出来,另外一个就是感觉科举的题目太难太变态,且天凤军设定的考试方法和规制此前的历朝历代从未有过先例,觉得这不是另辟蹊径而完全是胡搞瞎搞。
在搞清楚了这些人闹事的理由后,黄小刚顿时就轻松了许多,因为这两个点恰恰是他预想中最为简单的问题,当即便也施礼与众人道:“诸位,今日正好赶巧,不若我等便在这文庙之前,就这新朝的科举之事,好好讨论一番,以解诸位之惑!”
当即命人寻来竹席、作案布置,便在文庙之前摆将开来,很快宾主就坐,弄出了一个坐而论道的现场出来。
待得众人坐定,黄小刚也酝酿好了说辞,先是很客气的说道:“这某先将一句丑话说在前面,因某幼年失学,且并非儒生,今日与诸生试论科举事,若有错漏献丑之处,还望诸生不吝指教!”
听得他开口就先把自己贬了一下,众儒生都是暗自一禀,一个个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等着看黄小刚接下来会整出什么谬论来。
见得众人样子,黄小刚便也暗自一笑,便也徐徐开口道:“黄某曾听闻,昔春秋之前,学在官府,战国之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至刘汉兴儒,立太学、设五经,使学在郡县……”
这黄小刚刚刚这番话,实际上就是一段开宗明义的套话,说的是古来文化教育这个事情的发展历程,所谓的“春秋之前,学在官府”指是在春秋时代之前的夏、商、周三代,我国巳有了类似于学校的机构“校”、“庠”、“序”这类官方的教育机构,因为文化知识在时期是属于非常严肃和稀缺的财产,必须牢牢掌握在官府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