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帝国的皇帝,关平一世

操着听不懂的语言,说着听不懂的话。

实实在在的外族。

这汉人与外族久而久之,或融合,或爆发矛盾,这是一个潜在的问题。而关平的目标是荆州,益州。

就像隆中对中说的一样,保其岩阻,西和诸戎。

在大巴山,秦岭之中有为数众多的民族,巴族,夷人,巴蜀西部,甚至有羌族部落活动。

益州南部有南蛮人活动。

荆州南部地区由五溪蛮夷活动。

这些外族,在汉朝的统治下,时不时的发起叛乱,又时不时的归附汉朝,惹得汉朝十分头痛。

凉州羌胡判断持续百年,这是拖垮了汉朝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说连董卓都是因为征讨羌胡有功,所以才上位的。

关平如果实现了隆中对的战略目标,那必须要处理这些统治下外族人的问题。

马良的汉,外分居,官府只负责收税,调动徭役,当然是好的。但也有很大的问题。

别的不说,历史上蜀汉政权对于南方南蛮诸部的统治,连调动徭役都做不到,只是每一个部落不时向朝廷进贡而已。

而且是在丞相诸葛亮亮时期才特别安分,因为亮亮南下南蛮,七擒孟获,威震南土。亮亮死后,南蛮便时不时发生叛乱,这极大的牵扯了蜀汉的军事力量。

就像是江东的山越,时不时在背后煽风点火,孙权头痛的要命。

当然,这些都是远的。就近而言,马良的汉巴分居策略,当然是有效的,双方井水不犯河水。

但长久绝不是好事。

至于为什么。

我操着你听不懂的话,穿着与你不同的衣服,这便是矛盾了。

放在现代社会,这还是一个大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族群歧视,更别说汉代了。

而对于这件事情,关平有自己的立场。

关平也有了策略,但还是与马良坐下来一起谈谈,集思广益。

马良闻言楞了一下,却是没有料到关平要找他谈的事情居然是这个。但是马良这个人十分博学,有见识,对很多事情都研究过。

马良想了想,才说道:“我这些蛮夷时而反叛,时而臣服。我认为对待这些蛮夷,只可以术驾驭,而不可信任之。”

这便是可怕之处。

蛮夷因为自己说的语言不同,衣服不同,而知道与汉人并非同种,汉人强大自然臣服,汉人弱小,则侵凌之。

当然历史上也有外族对汉人忠心耿耿的存在,但那毕竟是少数。

就像目前房陵郡内的巴人,他们担心会受到汉人轻视,所以请求巴人与汉人分居。

目前是因为关平统治房陵,力量强大。但若是关平不在了,巴人的力量开始强大,那可能就会作乱。

杀光外族人吗?

不加以理会吗?

关平的立场是中立的,融合。

对于这些下山的巴人,夷,还有未来随着势力庞大之后,可能会面对的更多的外族部落,关平的政策只有融合二字。

易其风俗,易其语言。

当人们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互相通婚百年之后那也就是同一族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