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妖言惑众

旺门小农女 西青先生 2427 字 9个月前

一出戏,照见了官场百相,剧中,一位清官本为查证堤坝修筑之事,明明已经获得证据,但向上提交,却遇到重重阻拦,背后更有更大的关系来袒护那位贪官,甚至最后让纠察此事的清官,反倒含冤而死,而那位贪污河道的奸佞,却因背后有人撑腰,平步青云,做了大官。

百姓最看不得这样的悲剧,一场戏下来,议论之浩大,前所未有,再加上这一个多月来,陵阳也发大水,百姓家园被淹、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原本,大家都只当这是一场天灾,人力不能左右,但经过这场戏,对于当年桃花江堤坝修筑之事,也多了些议论。

除了那歌谣,这场戏,坊间传出了些声音,事关当年桃花江修筑的内情。

百姓不懂修坝,但他们懂得修筑田垄的道理,连修筑田垄都晓得,要将杂草覆盖一层在上才不至于让田垄被踩坏了,何况修筑堤坝呢,而当年修筑堤坝时,不少百姓亦是参与的。

那不堪一击的泥坝,如今回想起来,总让人十分费解。

一场戏,一些议论,一首民谣,两三日,如一场洪水一般席卷陵阳城。

百姓醍醐灌醒,再加上一些不知从何处出来的言论,对当年修坝之事的怀疑说得头头是道,一说当年主持修坝的朝廷官员贪污了河道,才导致了桃花江堤坝破裂,淹没下游,一说如今朝中有官官相护,维护当年修坝之人,公道难明。

每一个说法,在这等灾后恢复的时期,都戳在了百姓的心口上,导致群情激奋。

郭敬山得知民间都在议论当年修坝之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他连川流都无法防控,何况失控的百姓,只能怒气冲冲地来问周修文。

“周大人,那戏班到底怎么回事,为何有人敢在民间这般议论朝政,煽动民意来造谣朝廷命官!”

周修文一如既往表情冷淡又严肃:“郭大人,民间戏曲,官府向来不管,唱本故事,皆是百姓流传。”

“这是大逆不道!”郭敬山怒道,继而看向周修文:“还是,这是周大人的安排?”

周修文冷淡而坦然地看郭敬山,刚过弱冠的年轻县丞,竟将一个年纪比自己大了将近一倍的大臣看得面上难堪,周修文淡声道:“陵阳乃下官治下百姓,若是发生暴动,于下官何益?”

郭敬山一想也是,咬牙道:“值此特殊时期,那剧班便是妖言惑众,这等刁民,该被押入大牢。”

周修文道:“下官派人去查捕时,戏班已连夜离开陵阳。”

郭敬山怒气腾腾,在周修文这儿讨不到说法,只责令让他快速将事情解决,将那妖言惑众的戏班捉拿归案。

周修文自然应下来。

郭敬山还不忘放一句暗中威胁的话,“周大人,此乃大师,若是百姓发生暴动,你我都不好与陛下交代。”

郭敬山丢下一句话,离开时正好碰见了同样来找周修文的姚青山,一句话也不说,甩着袖子离开了。

周修文面无变化,瞧见门口来的姚青山,淡淡地点了下头:“姚大人。”

姚青山别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周修文:“陵阳群情激奋,民间皆在流传此次大水,与当年修坝之事有关,周大人以为如何呢?”

周修文道:“姚大人奉皇命来南方视察,如今半月已过,下官从未与姚大人谈论过此事,姚大人以为如何?”

姚青山抿唇不语,半晌之后,他似是叹了一声:“可城内民情如此,周大人该如何解决?”

周修文道:“民愤源自无人可解疑,若能让他们明白始末,一切便能迎刃而解,布衣之怒,百万之众,如今,百姓刚经历家破人亡之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姚青山眉头微凝,半晌无言,周修文微微点了下头便告退离开。

民间关于本次水灾与当年的修坝之事有关的言论,愈演愈烈,根本无法制止,若是在太平时期,官府自可出面镇压,但此时,百姓刚刚经历过一场生死的大劫难,又是在这般绝望的境地,虽然生机在恢复,但仍有许多百姓生活艰难,此时,也正是民情最易激奋的时候。

如今的百姓,亦皆知晓钦差便在陵阳,在百姓眼里,钦差便代表天子行。

不知他们如何得知,郭敬山是当今的重臣,这一日,郭敬山坐着轿子从府衙出去,这才刚刚出了府衙不足百步,一大群百姓便蜂拥而至。

来人乌压压一片,皆在钦差轿前下跪:“钦差大人,求为陵阳百姓做主!”

“青天大老爷!求为小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