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闯关东的人口有十万人,一半被刘佶势力吸纳,他们给划分土地。另一半被燕王势力吸纳,燕王不给土地,也不限自由。每年涌入宋国和燕王城市的人口六七十万。还有二十万出海的移民,尤其以燕王治下百姓出海谋生为常态,因为燕王治下的贫富分化最为严重。
大量贫民奔向东洲,受大平原淘金热吸引,每年涌入哪里的人口高达十几万。为大平原带去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可要想去东洲,那得是两口子一起去。否则破产穷人都去淘金了,谁还会去城市做苦工。
激烈的贫富分化,也让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宋朝一年平均每年一次半的农民起义,如今每年高达两三次,虽然不会集中在一年爆发,有时候一年就有十几次,往往是某地偶发的自然灾害引起的。这样的造反,是遇赦不赦的罪行,全都流放海外。
燕王治下的农民起义反而很少,因为农业资本化程度极高,都是土豪经营,他们不至于遭受灾害破产就会造反,根本拉不出人头来。抗风险能力更强的资本化农场,也不至于一次天灾就破产。但燕王治下的城市贫民叛乱不少,还有矿山矿奴造反,这些都是很频繁的乱事。加上其他偶然性的刑事罪,每年会有超过十万流人被流放东洲。
宋朝往大南洲、大东洲北方沿海大量流放流人,燕王则是往大东洲南方沿海平原大规模流放。大平原地区已经不再是流放地,接受了超过五十万自由移民后,这里开始建设正常秩序,流亡人口从来就不是安分的劳动力。
由于有海外移民这个泄压阀,看似动荡,实则安稳,动态平衡。
中国往南,是一连串珍珠链一样的海外基地,主要吸引的是商业人口,人口都不算多,但经济非常活跃。位于这些基地周边的小国,改变非常剧烈。麻逸国已经从巴朗盖文明形态过度到了王权形态,麻逸国王用贸易利润,雇佣宋人军官,组建了国王卫队,在这个人口万人左右的小国,建立了严密的统治。
三佛齐这样的大国国运也急速改变,原本已经步入衰落期,一度被印度南方的朱罗帝国几乎灭国。如今香料成为经济支柱,海量的金钱流入三佛齐国。国王有了钱,建立了军队,捍卫了自身地位的同时,也建立了比较有力的政权,但国土过于分散,虽然三佛齐的水师一直比较强大,可各岛屿上的分裂倾向都比较严重。很难有所作为。
安南国、占婆国、高棉王朝和蒲甘王朝的统治,都还稳定。安南国进步很大,他们本来也进入了王朝中期,进入守势。在燕王控制了两广之后,更是安分守己。如果敢向侬智高时期那样攻掠中国,可能就不会那么好收场了。进入稳定期的安南国,人口增长,土地得到开发,一切都按照中原王朝的发展模式在进步。红河三角洲出产的大量粮食,开始销往中国市场。
占婆国则有些衰落,这个婆罗门教文明,是印度文化向东扩张的边界。婆罗门教先后在印度、蒲甘王朝都已经衰落,被改革后的印度教取代。还保持着婆罗门文化的占婆国,以前是一个贸易国家,海盗很多。海盗在燕王水师的打击下消失匿迹,海贸港口也远离了占婆国的港口,占婆国自然就衰落了。衰落之后,还频繁跟安南国冲突,国土不断被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