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沧州行四

异明1561 嗷世巅锋 1169 字 8个月前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朝廷掩耳盗铃的心态。

一方面迫于事实,不得不正视这天地异变,甚至专设山海监以作应对;一方面又抛不开‘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固有观念,或有意或无意的,压制了这一类信息的传播扩散。

这种状况对自己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儿?

好处是闷声发大财?

坏处……

这没个纸笔把利弊罗列出来,总觉得不够直观。

罢了

以后再研究也不迟,先办妥沧州的差事要紧。

车辚辚马萧萧。

约莫又行了半刻钟的功夫,山海监一行人终于到了沧州城外。

王守业在马车上挑帘张望,就见六七十名官吏差役,将城门外的关厢堵了个严严实实。

为首两蓝一绿,想必便是从五品知州蒲友仁、从六品同知项文山、从七品通判马兴毅等人。

就在王守业探头张望之际,连同都事刘坤在内的八名内卫,忽地在车前左右一分,雁翅排开按刀而立。

单论刀头舔血的本事,他们比起后面那些精挑细选的外卫,其实颇有不如,但这立规矩摆威风的套路,他们却是精熟至极。

待马车缓缓停在这雁翅阵正中,王守业立刻掀帘而出,却并未急着下车,而是在马上拱手笑道:“有劳诸位远迎,实是罪过、罪过。”

嘴里告着‘罪’,可这站在车辕上,居高临下的态度,却明显透着倨傲与无礼。

但在那一身大红飞鱼服的映衬下,沧州官吏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包容,然后毫不吝啬的在寒风中,挤出了菊花般的笑容。

知州蒲友仁带头,项文山、马兴毅紧随其后,三人品字形的迎到车前,依次恭声通名:

“沧州知州蒲友仁——”

“同知项文山——”

“通判马兴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