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平缓的山坡,作为道路是可以的,甚至也能开辟出梯田。但是想容纳大军作战,却是不能了。只能分散开来,分路进去,但是清军火炮猛烈,夏军一时间攻势缓慢。
金声桓见状,有些忍不住了,上前拜倒,说道:“王爷,请让我出阵。”
袁时中说道:“不急,不急。”
这数年
以来,金声桓在袁时中手中,已经成为袁时中麾下第一大将了,最为袁时中器重,在北伐,河南,信阳诸战之中,皆是战功第一,身上还挂了一个伯爵的名头。
出征之时,还被张轩特别召见,安抚了好一阵子。
金声桓此刻正士气高昂,一心一意想在开国之时,搏一个世袭罔顾的功勋。几乎按捺不住了。
袁时中却稳重多了。
说时候,对袁时中来说,朝堂上的那一套,对他来说,比打仗好学多了。在罗汝才,罗玉龙父子两代人,特别是罗玉龙在位的时候,可是大力削藩,但是对罗玉龙却没有怎么针对。
这固然是罗玉龙知道事情要有轻重缓急。但也有袁时中的手腕。他对罗玉龙的种种作为大加配合,主动到了罗玉龙自己都觉得不得不安抚一下的地步,放他的家眷到凤阳短住,探望罗玉龙。
也就是罗玉龙的这一个决定,让袁时中全家逃过了南京一劫。原来在随军,后来安置在信阳,这一次出征之战被安置在武昌。
经历的越多,袁时中越发的沉稳,有一国重臣的镇定,但是这种镇定之中,也稍稍带出来一些暮气。每当考虑战事,都要思虑万全才会下手。但是战场之上很少有万全之策,于是乎袁时中的决策就有一点保守了。这种态度,在袁时中封王之后,越发明显了。
一来他觉得富贵已足,已经到了谦逊保身的地步了。他不过一乡间穷秀才出身,数年之内,身为王爷,在大夏之中,也不过数位而已。成为大夏权力核心层,他感激张轩的同时,也不想出什么差错。只要能保住这王位就足够了,想来天下大定之后,论功行赏,在卫王上面加了一个世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来,他也知道伴君如伴虎。他已经是卫王,再往
上面,又能封赏些什么?功高不赏,是一个什么结局,他太清楚不过了。自然是不求功,也不求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