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英咬着牙说道:“将情况告诉浒山,让他相机决断吧。”
杨龙友知道所有的相机决断,其实告诉黄得功,打不过可以跑。只是很多事情却不能落于笔端的,否则岂不是显得马总督,畏敌如虎吗?
马士英在凤阳垂死挣扎。而张轩在淮河北岸,也有些如之奈何的头疼。
淮河绝非寻常小河,也不可能让士卒泅渡,只是找船渡过去,而数万大军渡河,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动作,否则也没有所谓的击之半渡的说法了。
不过,对此张轩是有心理准备的。虽然觉得眼前的淮河头疼,但还能接受。
更让他头疼的是,新整编的几个营头。
从徐州到五河县,张轩绕了一个不少圈子,一口气走了小千里路。对麾下的将士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对于张轩,袁时中,杨绳祖,金声桓麾下的老卒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比如杨绳祖这些跟着罗汝才打仗的老人来说,一日夜奔袭三百里的事情,都做过,更不要区区这一点路了。
但是新编进大士卒。
却都是问题,他们根本没有接受过这么艰苦的行军,更不要说在归仁镇之后,几乎是日夜兼程,张轩想打马士英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在高估了自己新编营的战力。
当看张轩看到淮河的时候,士卒们的怨气也到了极点了。
在淮河以北,张轩遇见了自己领军生涯的第一场兵变。
不过,这一场兵变,都是新编营弄出来的事情,重灾区是归德军,不过徐州军也受到波及了。只是张轩临颍营,保定营,等几个老营头在,即便这些新编营头全部背叛,也能反手镇压下去。
更不要说,区区一些士卒闹事。
闹事的都是官军之中的老油条。
这些士卒,好像弄错了官军与义军的区别,明中页之后,下面的人都将兵变弄成家常便饭,即便官军镇压下去,也不过只诛首恶,胁从不问,只是张轩万万不肯与这些士卒妥协的。
故而,如果犯事的人太多了,张轩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所谓之法不责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在张轩看来,犯事的人还不够多。最少不至于让张轩为之付出信用破产的代价安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