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书案上放着湖笔、宣纸、端砚、程墨。
朱舜坐在紫檀官帽椅上,开始谈论关于自卫队的事宜:“今天叫各位过来,是为了尽快把自卫处的框架搭起来。”
“自卫处,分为两营一大队,分别是步兵营,火箭营,狙击大队。”
“这里有一份关于两营一大队的编制,你们三人看看。”
团练乡勇的编制同样不能与朝廷官职名称相同,朱舜决定使用后世的军队编制。
行军打仗向来讲究两个词,快速,高效。
大明的编制有些混乱,很容易造成底层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军士,不清楚官职大小,造成指挥上的混乱。
这种混乱放在平时,没有太大的影响,如果放在战时,很有可能造成一次大溃败。
后世的军队编制就是一种很简单高效的编制,通过肩章,很清楚的知道对方是什么级别,即便是不认识军官的长相,也知道。
小小的一个肩章,就有了一种极大的好处,可以让散兵游勇迅速形成战斗力,团结在级别最高的军官麾下。
战场上的散兵游勇,不管是大明也好,建奴也罢,只能向后方溃逃,没有了半点战斗力。
谁也不认识谁,谁知道官大,还是官小。
朱舜刚开始是准备照搬后世的军队编制,曹文耀宋应升两人听到肩章制度,也是惊奇于朱舜真是个全才,治军也有这么高深的见解。
不过两人却对军队编制进行了简化,剔除了上尉少校制度,只是用班长排长连长。
团练乡勇都是没读过书的乡下人,又是连长又是上尉的,太过繁琐,很容易让他们搞不清该听哪个的。
直接用班长排长连长,配合肩章制度。
关于肩章图案,朱舜和两位战略处的参谋,也商讨了很长时间,最好能让乡勇们一眼就能认出。
商量了几天,最终决定使用铜钱和银子,在肩章上绣铜钱和银子作为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