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
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华国的代名词……
这一看,李秋海瞬间就彻底看了进去。
林浩坐在旁边也没催促,不知不觉中,便是一个多小时过去,李秋海逐字逐句的,将里面的内容全部看完了。
他没有表现出兴奋,只是眉头紧锁,时不时的抬头看林浩两眼。
“李老,我能力只有这么大,还请您……”
林浩还以为他是对自己写的不满意,正准备解释,可还没说出口,就被李秋海摆手打断。
“小林,你不要妄自菲薄,说实话,老朽没想到,你能写出这么多来,而且很多都是有理有据。
只是我很好奇,你在文中提到的一些文献,为何我从没看过?你甚至能确定,夏朝的建立和灭亡时间,这让我非常惊讶。
就从现在仅有的条件中,不可能有这么详细的记载,你到底是从何得知这些?”
说完后,李秋海的目光突然变的严肃而锐利,死死的盯着林浩。
林浩的书写的这夏朝一册,非但没有让李秋海感到失望,相反,他十分震惊。
更是难以想象,为什么林浩在文中引经据典,这些书籍名字他听都没听过,按理说不可能。
以他的学术造诣,如果真有这些书,他肯定早就看过了,而且要是有这些,先前李文清他们写的那本《华国消失的古文化》,也不会让人相信那么久了。
这个问题,在林浩写的时候就考虑过,因为写到这些朝代,林浩根据系统中的资料,就是有这些文献。
比如里面提到的,大名鼎鼎的《史记》,《淮南子》这些书籍,是修改后的世界所没有的。
那么自己将之引用到本书中,肯定会引起怀疑,但不写又不行,否则所有的内容,岂不都是自己杜撰而来?
于是林浩露出了为难之色。
“小林,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我?其实在你提出春秋战国论时,我就已经有所怀疑了,你一定是有高人指点,是不是?那位高人是谁?”
“哎,李老,既然如此,那我就不瞒您了,我身后没有高人指点,但是我小时候居住的地方,后面一座山,上面有一个道观。
那个老道士藏有很多书籍,我那时候淘气,经常跑去他那玩,这些书都是在那老道士那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