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是真热闹了。
……
要是放别人身上,这事,恐怕还不会发酵这么快,因为别人的人际关系简单,自己有几个门生,有几个好友,一双手就数过来了,可闫顺英不行,他桃李满天下,又经营了几十年的儒学好名声,凡是沾点边的读书人,只要愿意投靠他,他都敞开大门,因此,他自己都记不清,他到底收了多少个门生。
而这种碰瓷的事,以前也不是没发生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总有这么几个不知死活的,打着闫顺英的名义招摇撞骗。
但是,那些人绝没有这么大的胆子,上来就跟三司使叫板。
闫顺英顾不上喝茶,赶紧让下人去问,被抓的到底是谁,这时候人出行多慢呢,也没电话,等闫顺英派出去的人问清了来龙去脉,王易徵已经被关进大牢了,还是刑部的大牢,目前唯一没有被孟昔昭染指的地方。
…………
听到王易徵这个名字,闫顺英眉头皱的死紧。
王易徵,他记得,也就前两天,被吏部侍郎带到他府上,跟他见了一面,因为这人出身青山书院,而且不声不响的,身上竟有攻破南诏的功劳,但由于之前他的职位太低,陛下并不知道被掳劫的人当中,还有这么一号人。
王易徵对他作揖,声泪俱下的哭诉,说他在隆兴府的时候,因为一时想不开,跟孟昔昭处处作对,导致孟昔昭什么都不让他做,直接把他给架空了,在南诏的时候,要不是他自己找到大军,以孟昔昭对他不闻不问的态度,肯定就把他留在南诏那里了。
然而回来了也不行,孟昔昭这人太记仇,他报功的时候,谁的功劳都报上去了,连跟他们在一起的那个秀才,都成了孟昔昭的师爷,就他,什么好处都没得到,不仅没升官,连自己原先的司理之职,都丢了。
王易徵说的真情实感,听得闫顺英连连摇头,做官如此小性,怎么做的长久,该赏赏该罚罚,这才是正确的驭下之道,不然的话,下面的人就会生出不忠之心,决定投靠他人。
就像今天的王易徵一样。
孟昔昭不要王易徵,闫顺英却觉得,这人可以为自己所用,毕竟他身上是有功劳的,稍微运作一下,派出去,做个知县,完全是可以的嘛!等过几年他回来了,那朝里,他的势力,就又壮大了一员啊。
至于几年后自己是什么样,王易徵又是什么样,闫顺英就不管了,因为类似的投资他做了不少,有的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则获得了回报,不管怎么说,先试试,反正试一试,又不掉块肉。
……但是,那时候他可没想到,这人身上居然有这么大的坑。
闫顺英沉默了。
因为他很纠结,这人,他是管,还是不管啊?
王易徵确实投靠了他,他也准备着把这人扒拉到自己门下了,说他是自己的门生,还真没什么问题。
尤其现在还有一句盛行的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假如他打定主意不
去管王易徵,等日后,这事传出去了,他那诲人不倦、当世大儒的美名,估计也要打个折扣。击鼓鸣冤,你们不去调查事情真伪,反而先把报案的苦主抓起来了,那登闻鼓是陛下所立!张尚书此意,莫非是想说,登闻鼓已然不属于陛下了,而是属于你张尚书了?”
张尚书:“……孟参政,话可不是这么说的,下官是接到了另一宗报案,才把王易徵此人抓了起来。”
孟旧玉问:“他犯了什么事?”
张尚书:“…………”
他怎么知道,甘太师没说啊。
情急之下,张尚书想起王易徵自己说的,他去过南诏,他是有功之臣,他脑袋里灯泡一亮,立刻抢答:“他里通南诏,有卖国之嫌!”
孟旧玉霎时冷笑一声:“南诏都没了,他卖国给谁看,依本官看,你就是捏造罪名,无中生有!张尚书,我就问你,这人,你是放还是不放,你若不放,那就休怪本官不客气了!”
张尚书是甘太师一手提拔起来的,肯定不会听孟旧玉的,于是,这俩人就杠起来了,整个刑部鸡飞狗跳,人人自危。
而另一边,牛鬼蛇神二号,孟昔昂,已经写好了书札,递给自己的上峰,御史大夫姜放过目。
御史台里真正的老大是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官职比御史中丞高,但并不管事,而孟昔昂之所以越过御史中丞,直接找姜放,是因为,这个御史中丞,姓甘,是甘太师的亲儿子。
姜放一目十行的看完这封书札,越看,他这表情越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