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距离封禅大典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刘表进行朝会,当众宣布了要去邺城觐见天子的决定,百官哗然。
“大王不可啊!”刘先痛哭流涕,“这是林宁的阴谋,他这是要兵不血刃拿下我楚国,大王不能上这个当!”
刘表道:“寡人只是要去觐见天子,始宗这是说哪里话来?”
确实,觐见天子这个理由拿出去太光鲜亮丽了,刘表毕竟是汉室宗亲,又是先帝封的楚王。其他人可以说天子算个屁,甚至可以劝进,刘表能吗?恐怕这种话说出来,就是刘表不追究,也得被天下人的唾沫星子淹死。
在多番劝阻无果之后,文武大臣见楚王心如铁石,当场弃官而去的不下十余人,还有十几个人拉着刘表不让他走。毕竟是有忠臣的,刘表固然喜欢清谈名流,树恩荆襄十多年,没几个奋不顾身的忠臣,他算白混了。只是,这些忠臣大多没有显赫家世,换句话说,属于寒族,那些有大家族作为背景的,就算心里不赞同刘表的做法,为了家族利益,也是家族给予的压力,此时都不开口,冷眼旁观。刘表重视的也正是这些人的意见,如果蔡氏、蒯氏这样的家族都要打,都不愿拱手让出土地,刘表还真不怕,问题是这些人才不管你是不是楚王,能保住家族利益就是好王。
直到此时此刻,刘表深刻理解了世家大族对于大汉帝国的弊端,有这样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存在,才把帝国推向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帝国三大支柱:宦官、外戚、士族。宦官和外戚已经倒了,只剩下士族,士族分布于全天下,牢牢把持着地方权力。如果不是晋王压制,当年的袁绍作为士族代表,恐怕就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士族政权了。
然而,晋王能压制士族多久?
刘表对于士族的强大再明白不过,晋王不过拥有强大的军队,士族则拥有道德的制高点和天下人的话语权。军队的强大只能一时,一旦晋王有了衰落趋势,士族是不会放过机会的。刘表好歹是一方霸主,暗地里隐隐约约感到了一股暗流,这股暗流从北到南,穿针引线,围绕中原大地,不知道晋王察觉没有?或许我该提醒提醒他……
为免夜长梦多,蒋干请刘表写下诏书,解除北部边境的武装力量,让晋军南下控制荆州,并催促刘表北上。刘表叹息一声,诏书抄写数份,下达楚国境内的郡县,各地哗然一片,因此爆发的动乱一天就有数十起。
张辽在潕水接到蒋干的飞鸽传书,还不敢置信,这就行了?一个书生,几句话就忽悠得一方霸主投降了?他起初不相信,以为是刘表以退为进的诱敌之计。结果等了一天,在水上和晋军对峙的楚国大将黄祖接到诏书,派了使者到张辽这边,商谈交接事宜。
张文远不愧胆色过人,他手上只有五万人,要完全控制荆楚实在紧张,甚至收编黄祖的三万大军也不是一时半刻能完成的。在稍作考虑之后,张辽让黄祖就地待命,自己带兵南下,目标就是襄阳,同时发文给后方,要晋王调更多部队接收荆州,除了部队,幽州书院培养出来的官吏也得紧急征调。
一切并不简单,因为刘表的诏书不能解决一切,比如夷陵太守文聘就没有响应。夷陵郡是荆州新划出的一个郡,接壤蜀国,文聘也是刘表颇为倚重的大将。除了文聘,镇守湘州抵御项庄的刘磐对下达的诏书也是一个回音都欠奉,刚刚上任的湘州刺史刘琦和刘磐是表亲,两人对投降晋王没有心理准备,也不甘心。但刘表的命令又不能违背,这就很纠结,因为刘表是回归朝廷,两个小辈就打不出“父不为忠臣,子不为孝子”的旗号,实际上刘表一封诏书,湘州大多数郡县都接受了,正在准备与晋军交接。小部分在观望,看风向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