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咕咕前面说过,这里不再赘叙,只说一下对后世的影响。】
【从散文上来说,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等的政论文都是从荀子、韩非及其他法家的议论文发展而来。
魏晋以后,老庄大行于世,“竹林七贤”的嵇康和阮籍大谈玄风,东晋玄言诗风独盛,齐梁文论书札也受到影响。
唐宋时期,古文家和往后的古文家对先秦诸子散文也是学习者颇多。】
【在诗歌上来说,《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天问》为代表的楚辞,成为了后世的“风.骚”并列的两种文体,一为集体创作,一为文人独立创作;一为现实主义,一为浪漫主义,也为唐诗宋词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打下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小说家”,在当时不受重视,并没有成为当时显学,但是明清时期小说家大放异彩,有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各朝各代代表文体。】
嬴政:“大秦呢?”
他扫视着自己的满朝文武,不敢置信:“大秦人才济济,竟然在后世没有文采留名?”
他虽然重视法家,但朝堂之上什么人都有,也有儒家等擅长文的淳于越等博士,现在得知后世没有大秦文人的名字,嬴政顿时看着淳于越等人的视线更挑剔了。
淳于越:“……”
陛下的眼神就差直说:天天只知道说他这说他那,倒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啊!
“博士”这个官职从战国时期就有了,主要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等,总的来说:负责文化教育类。
但是他们没让大秦的文才青史留名,说明博士这工作,还没“小说家”做得好!
想想一直不被看在眼里的小说家,淳于越憋屈。
这种街头巷尾的琐碎之言竟然也能在后世扬名,他儒家竟然不能,这是耻辱!
.
刘彻也发现了大汉在这里没有名字:“我大汉呢?”
刘彻就差站起来在天幕的字体上扒拉几l下,怎么看都没有大汉,失望了:“我大汉的诗歌和赋竟然没有名字?”
汲黯安慰道:“秦朝也没有。”
“大秦多少年,大汉又多少年!”刘彻不甘心,愤愤然之后猛地看向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大声训斥,“你们真是让朕太失望了!”
司马相如:“……”
这熟悉的压力又来了。
可是陛下,天幕提到过他的“赋”,也提到过“汉赋”!
司马相如委婉提示,可是刘彻就是不满,没能排在唐宋前面,他还是觉得不够。
总之一句话,都给他卷起来!
【不仅仅是文化,甚至还有民间的风气,战国末年的风气一直影响了秦汉。】
【战国末年,因为各国公子喜欢“养士”,这里的“士”不是后来的文人、士大夫,是游侠之类的人物。于是
养成了一种民间风习神顿时无比深情:天幕继续!多说点,朕爱听!
被嬴政派遣出去的刘邦,此时离开了大秦的国境,还不知道,自己出一趟远门,所有的墙角全被挖了……
【现在我们回到文化上,先看看秦朝的文字与文化。】
【众所周知,秦朝使用的文字是秦篆,也是秦始皇的功绩“书同文”。】
天幕放出了让嬴政和李斯等人都觉得很熟悉的图片,来自“琅琊台刻石”的拓片细节,和经历了千年时光已经有些模糊的琅琊台刻石。
李斯无比激动:这是他写得!
难道今天作为大秦代表的文人是他吗!
【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在研究始皇统一文字时,发现战国时通行籀文和古文,六国采用古文,秦和周采用籀文。
秦兴起于西周旧地,故继承了周的文字。六国文字则可能传自殷商,所以字体有差异。始皇时代以籀文为基础作秦篆,六国使用的文字遭到废除,这就是“书同文”。】
【籀文,是古汉字中的一种书体,又称为“大篆”、“籀书”,起源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被称为“石刻之祖”。】
天幕放出了在故宫博物馆石鼓馆拍摄的图片,那黑色的石鼓因为距离遥远看起来字迹模糊,但是荆咕体贴地放上了局部的文字,十分清晰,只是有些断断续续。
对某些人来说,即使不完整看起来也格外的熟悉。
嬴政看着上面的文字,微微挑眉:“秦王出猎的故事,这是文公还是穆公时期的猎碣?”
竟然是他老祖宗留下的,祖宗留下石鼓,他留下琅琊山石刻,他们果然是一家人!
.
唐初,陕西凤翔,某个因为刚从山里搬了一堆黑石头准备用来做石磨石磙等石器的匠人看了看天幕,揉了揉眼睛,又看了看面前的石鼓。
“娘子!你快看看,这是不是天幕上说的石鼓文!”
他娘子看到天幕的图片开始,已经在观察自家那个大黑石头跟天幕上的石鼓有什么不同。
越看越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自家的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清晰。
匠人围着石鼓打转,有些焦急:“看起来很像,我们要是识字就好了!”
他娘子却摆摆手:“我不识字,但是我把天幕上的那石鼓文当绣花的花样看,我看,跟这上面的花儿l字啥的,就是一个样!”
“那咱留下当传家宝?”匠人一听大喜,第一反应就是留下来传给子孙。
娘子却翻了个白眼:“咱那堆黑色石头天天扔院子里,邻居谁没看到过,还有人问过。现在大家肯定都知道了,你瞒得住也守不住。”
他们这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大唐律规定,父母在子女不能
有私产,也就是说,这石鼓虽然是匠人找到带回家的,但实际上属于匠人的父母,要传给后人,传给的是他们一家五兄弟里哪个兄弟的后人可说不准。
匠人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这时看到院子外已经有人闻讯而来:“石头,听说你从山上拉的石头就是那石鼓文?”
不仅是邻居,很快城里的商人也来了,甚至是地方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