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卫战中,火器立在重大功劳,此后军队中再次加大重视程度,包括许多文臣武将,也在研发火器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明朝的工匠,也没有停下脚步,不断地研发改进新技术。】
历史上对“小火车”战车没有太多记载,但是后面不断改进的战车有记载。
箭匠周回童认为军中火器不能连续射击,对蒙古骑兵造成的杀伤力有限,于是创造了一种轻型火器战车。
这种轻型火器战车,由四人操作,上面安置有四个板箱,内藏短.枪二十把、神机箭六百枝。
作战时,车内的二十把短.枪以每次五把的方式取出射击,能制造出相当于原来十五人射击的活力。
明代宗时期,这种火器战车开始批量制造,并且在军中普及。
这个时期的战车,类似一个机动火力平台,但凡受过基础训练的士兵都可以在拥有这样一台战车后杀敌过百。
.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最后被大明接回朝中,但是无辜的百姓死伤无数。
大同总兵郭登因为瓦剌骑兵越来越放肆的扰边,建议在边塞制造名为偏厢车的战车,并且组织战车不对保护边民。
这种偏厢车是带着车厢的,用薄板做车厢,留出放置火铳的炮孔,车轮非常大,配备士兵神枪手二人、铜炮手一人、枪手二人、强弓手艺人、牌手二人、长刀手二人、通用甲士十人,共计二十名士兵。
——这个偏厢兵的偏厢车,其实类似于现代装甲坦克的雏形。
移动的热武器炮台,内部藏着众多士兵,虽然一切都显得比较原始,但是不得不说,已经开始将冷兵器、热武器以及移动战车结合起来,属于很大的一个创新。
除此之外,郭登还提出,作战时,除了偏厢车的车兵,还配备使用“将军铳”的炮兵二百四十人,每十二人操纵一门火炮,和一两千名马、步兵,还配备四轮望楼车以观察远方敌情。并且以五色旗帜来代表方向,用金鼓声发号信号。
这种类似现代综合兵种结合,建立有一定机动性的火器车营,对当时保护大同边民非常有用。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偏厢车和与之相关的军队建制并没有被大明朝廷采纳。不过在明朝后期还是得到了改造和使用。】
成化、嘉靖、隆庆年间均造过偏厢车。
戚继光抗倭时,曾经在蓟州曾造过偏厢车。不过他将偏厢车改造一番,只用向外面一厢,每辆重600斤以上。
明军守辽东广宁时,魏学曾又作改进:
在每2辆中设拒马枪1架,填塞间隙,车架上下用棉絮布帐围之,可
以防避矢石,车上载佛朗机2挺,下置雷飞炮,快枪各6杆,每架拒马枪上树长枪12柄,下置雷飞炮,快枪各6杆,每车用卒25名。
到孙承宗时期,车营所用偏厢车大致与之相同。
.
朱棣看着天幕特意放出来的,后世根据史料的文字记载,模仿出来的图片,催促道:“快快快!记下记下!”
虽然他的永乐年间没有偏厢车,但是现在天幕给他了,他也可以有!
后世子孙不争气,就从他开始,把那瓦剌、蒙古人,全给打趴下!
【偏厢车也或许是因为车辆必须很大,成本太高,后面使用改造颇多。但是另外一种独轮战车,更为普及,也更为灵活。】
明朝陕西兰县都指挥使李进建议,创造一种独轮小车装备军队。
这种独轮车每辆三人操作,用皮做顶盖,用木板做成画有兽面的前部护盾,在护盾上开铳口,以方便配备的一门碗口铳、四门手把铳和十四支神机箭能发射攻击。
这种独轮车只需要一匹骡马牵引,省钱省力,得到了普遍推广。
除此之外,吏部郎中李贤也设想了一种战车,四周围着箱板,内部藏着士兵,箱板开小窗,前后左右横排枪铳。这样的战车类似偏厢车,但是小很多,主要用于火.枪火.铳手射击,因为便捷灵活,适合集体排兵布阵射击。
到了嘉靖年间,正是建立“车营”,战车被作为“机动火力平台”,开始被普遍应用。
到了成化年间,甘肃总兵王玺建议在现有战车基础上继续改造,在车的中部设置一座可以旋转的炮架,搭建成火炮。
这种被改装后的战车被称为“火雷车”,至此,明朝的火器战车基本发展成型,“车营”进入了成熟期。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种“火雷车”跟现代坦克相比更像了!】
【封闭的内部,留置的射击孔,移动的火炮,最原始的坦克并没有现代坦克这么精简,原本就是一个笨重的大车厢上有一架火炮。而且最开始的坦克火炮甚至是不能旋转的!】
荆咕再次放出一战时期的坦克。
最古老的坦克,火炮是固定在顶部,对着最前面。两旁配备多种规制的机关枪。
而且最早的坦克还份性别,雄性坦克是指有大炮的坦克,雌性坦克是指没有大炮只有机关枪的坦克。
当时的研究人员说,谁先研究出可以移动的炮台,让坦克自由旋转自由射击,就会占据坦克的优势。
一战时期正是华夏清朝刚刚灭亡以后,清朝末年的官员定然没想到,让西方人头疼的旋转火炮,在华夏古代的明朝曾经出现过类似的“火雷车”。
【到清朝时期,清朝毁坏和私藏了不少明朝军事著作,民间少有流传,很多人可能以为清朝已经没有了车营,但并不是,清朝依然在大量使用战车,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使用战车和车营的高手。】
【明朝有再先进的神机营和车营,也敌不过内部的腐败。】
【当内部开始腐败,火器无人维修,火药无人看管,最终再厉害的神器也不过是只能看不能用的样子货。】
【最终的决定者,在于人。】
明朝后期出现了一件很诡异的事情,叫做“政令不出京”。
意思是说所有皇帝下达的命令基本上只能在京城生效,离开了北京之后就大打折扣。很多下级官员都是当面一套暗地里一套,用表面的功夫来搪塞皇上,反正山高皇帝远你也管不着。
万历皇帝收到工部呈上来的一种火铳:“这种火铳不错,虽然不能连发,但远程射击精准度进步了很多。”
万历皇帝自己亲自尝试射击,各种试验之后,下令让全国部队加班加点的去批量制造下发军队。
帝王圣旨也下达了,户部拨款也跟上了。
但是,抵不过官员的层层贪污。
等资金被拨到地方上时,已经是所剩无几,根本就没有办法完成装备研发。
几年过后,明朝各军队根本没有装备这种新式武器。
当上级官员来查看时,地方军队早有准备,献上几个样品糊弄一下,然后在吃拿卡要、推杯换盏中蒙混过关。
【所以,拥有世界上最早的火器建制的明军,最终败给了使用冷兵器的骑射部队满清。】
【就如同当年拥有世界上最早的火器和火药的宋军,败给了刚开始拥有文字的蒙古人。】
原本最看不起弱宋的朱元璋只觉得一口老血憋在心口。
一边看不起弱宋,一边成为新的弱宋。
宋朝末年,冗官冗兵冗费,层层腐败,军队无力。
没想到明朝末年同样如此,他对贪官如此狠辣为什么依然避免不了腐败?
这一次,朱元璋杀心渐起之余,还有些无力。
这贪官,怎么就杀不完呢?
【是火器不好用,还是军事制度落后?】
【不,直白点,是人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