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娃含着眼泪把难吃的饭菜吃完,最后他几乎没有嚼,都是大口大口直接吞咽下肚。刘有德也不管,他慢慢把自己手里那份吃下去,又带着大娃去看过服劳役的民夫们睡觉的地方。
大娃站在窝棚门口,发现大家都是直接睡地上,也没有什么好的保暖措施,不过是垫了一层稻草,盖的也是极薄的被子,最最重要的是一小块地方要睡很多人,想翻个身都没地方。
刘有德带着大受震憾的大娃回家,一路上大娃都没说话,直到快进村才开口说他以后会好好读书,急取以后考中一个秀才,可以免去服劳役之苦。
刘有德露出孺子可教的表情,顺便教育他花钱替劳役的办法也不可靠。他这次是运气好,朝廷不差人才同意大家有银子买劳役,要是真差人就是有银子也没有用,可有功名的人却是一辈子都不用担心这事。
大娃深受教育,在这之后学习认真很多,还能带着大丫和二娃一起努力。
刘有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决定找一家私塾把大娃送去上学。他以前呆的那些世界学的科举知识倒还要,但是他现在这个身份,说会四书五经那就太夸张了。
他说认识一些字还可以说找机会偷偷学来的知识,四书五经的知识别说他,就算整个镇上也没有多少人懂,要知道镇上的秀才也是个独苗。
刘有德要送大娃去读书,要是不去镇上的私塾,就得去更远的县城。先不说学费问题,光是路程就是个大问题,毕竟这么蒙学的孩子可没有提供食宿的例子。
刘有德暂时不想全家搬到镇上,便只能选择镇上老秀才的私塾。他打听好之后,才带着大娃上门求学。
父子俩都换上新衣服,银子也准备好,拜师礼也打听清楚,老秀才开私塾就是为赚银钱养家糊口。哪怕知道大娃只是一个村里娃,家里也没有什么钱,看在束脩不少的份上,老秀才没有多考察就答应收下他。
刘有德交完束脩又在老秀才那里买了一套文房四宝和启蒙用的书才带着大娃回家。大娃看着银子一点点花出去,终于觉得他以前有多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