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有德离开之后,家里的私塾还在继续开,是他花钱请的一个秀才当夫子。这也算是他为族里做的贡献,他也不求陈家出多少人才,只希望他们不要惹事生非,不要在他派官之后仗势欺人。
陈家人不了解刘有德的想法,但是能占便宜去读书,却是一个个都愿意的事。
刘有德走之前还从县城的绣庄买回一个年老眼花的绣娘,这样的人才不能再绣东西,但是教一教孩子却没问题。
他答应绣娘给她养老,让她负责教家里的孩子。不仅仅是教杜荷、杜莲,陈氏族中的女孩子只要想学都可以学。
刘有德也知道哪怕他一片好心,贫寒的农家也没有几户人家愿意送家里的女孩子去东西,家里还有太多活等着她们做,哪来的时间让她们学东西。
刘有德也是知道这一点,才让家里放出风声,结果不出他所料。
陈母之前还对此多有不满,等族里其他闺女不上门,她又觉得这些人短视,还在村里说些闲话。
这话传到族长耳中也只有苦笑,谁不知道学绣活是好事,以后嫁人都能往上走一步,可也要家里学得起。陈家是请了绣娘教,可这绣线和布料针头都要钱,这钱又不会从天而降。
族长家里就有孙女,他家也没有送人去也是因为不止一个孙女,供一个学不成问题,可要把所有孙女送去也难支撑,如此一来干脆都别去。
这也是人的心理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公,族长家也没办法,在填饱肚子之前,再多的想法都无用,只能是白想。
刘有德不知道家里发生的事,他带着妻儿走在路上,觉得苦不堪言。难怪这年代的人并不愿意出门,有些人一辈子甚至连村子都没走出过。
他坐在颠簸的马车上还好,一个大男人吃点苦也就吃点苦,可罗秀娘和陈越却是受罪不少,娘俩是各种不习惯。
陈越年纪小时间长了就坐不住闹着要停下来,罗秀娘却是身体太弱,路上赶太急就受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