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

明末不求生 宇文郡主 1262 字 9个月前

更具体来说,正是依靠不断的机动和调动,才能够在战场上形成以多打少的有力形势。

对于战争,无论战略上是以多对少还是以少对多,局部上肯定都要营造“以多打少”的优势局面,而歼灭战尤其需要如此。

虽然,对于徐州总有一种“易攻难守”的说辞,但是具体而言,徐州城的地理条件并不算差。

微观来说,徐州城地处于一个小盆地中,天然的筑城之地,这种地形在中原地区是绝无仅有的。考虑到历史上黄河泥沙的淤垫,明末的徐州城地面比后世要低十余米,城市周围的山丘比后来的更显陡峻,整个城市就是坐落于峰丛中的河畔,形势非常险要,远非后世较平衍的地形可比,防御非常便利。

守城者可以凭借汴泗河道补给长期坚守,因山河之限,大兵团又很难在城外集结布阵,难以对城市造成威胁。

综观整个北方,特别是在黄、淮、海等水系不稳定区域内,大多数古城都因为天人因素——河道变化、战争和政治等原因——迁徙过城址。

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安阳、太原………无不如此。而徐州从不迁址,黄泥盖了一层又一层,城下有城,自西周至明代共十层。

小盆地地形是很重要的因素。

徐州城外有汴水、泗水两条河流交汇南流。历史上,这两条河流即便是长期受到黄河侵夺,由于徐州周边山地的限制,其河道也一直非常稳定,汴水自西来,泗水自北来,在徐州城东北角交汇南流。

这两条河流,既是护城河,也是具有全局性意义的航道,使徐州更加易守难攻,更增加了徐州的航运价值。

元明时期途径徐州的运河就是借道汴水和泗水河道的,简要来说,沿着泗水可以北上齐鲁,元代以后可直达幽燕京师;沿着汴水可以南下淮扬吴越,西进汴洛关陕,南北朝时期,围绕徐州展开的大会战就非常多,战略重要性可见一斑。

如果把古代徐州城抵挡住的军事进攻次数和徐州城被攻克的次数比一比,易攻难守之说是靠不住的。

明朝时就有人专门提过《徐城不宜迁六议》,当时徐州刚被黄河淹没,官民集资迁城,被一个给事中上了这道奏议叫停,奏议从河防、漕运、仓库、战守、民生、区划、成本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徐州城维持原址的必要性,堪称是对徐州城形势的完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