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守军诸将看到高一功皱起眉头,就知道反攻之事,看来还没有那么简单。
赵应元小心问道:“国公尚忧虑何事?自国公抵潼关以后,我军军心振作,士卒用命,都没有付出多少伤亡,就打退了清军十几次攻城行动,战捷至此,复有何忧虑?”
高一功回答说:“诸将久历戎行,都有知兵之称。应该看得出来吴三桂退兵在即,自古兵法所说,敌前退兵是犯了兵家大忌。我想诸将心里,一定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咬住清军退兵的尾巴,一路追击吧?”
李玮群、马进忠、高汝利等人,皆默默承认了高一功说的话。
站在高一功身后的李过旧部马重禧则说:“自潼关至长安、富平,路途尚远。沿途又早就遭到清军反复剿洗,近乎于是一片白地。国公担心的是,我军冒然出关,暴师野外,很可能会给了清军杀一击回马枪的机会。”
李玮群不以为然:“清军此时久攻部下潼关关城,军队一定是疲惫至极,哪里还有回马枪的机会?”
高一功则说:
“吴三桂是关宁宿将,多铎也是满洲数一数二的名将,不能低估他们的军事才具。我军兵力有限,即便纵兵出关追击,打败了吴三桂,因为渭南一地被清军剿洗成为废墟白地,,大顺还是很难用我们这么少的兵力控制长安一带。
就结果来说,纵兵追击,或许能够斩获一定战果,可是还是根本上改变西北敌我两军相对峙的局面。
万一出现意外,被吴三桂寻找到我军的空隙施展反击,这时候我军轻于一动,他正好乘虚而入,恐将影响到晋王夹河之役的大局。”
李玮群不知道该说高国公是慎重还是畏敌好,他认为高一功虽然善于防守作战,但是在进攻方面实在失之保守,太不积极!
只不过李玮群地位不能和高一功相比,他被马进忠拽了一把袖子后,就重新退了下去。
就在诸将商议军机之事的同时,潼关关城外的清军已经收拢了兵力,从攻城一线上退了下来。
潼关高耸雄峙的城墙之下,在那些顺军增筑的密集炮台和深深壕沟之下,清军不得不丢弃无数尸体和攻城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