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厌弃我家

明末不求生 宇文郡主 1253 字 9个月前

白沟河之战明清联军惨败以后,阿巴泰退往武清一带,吴三桂等关宁军诸将更是直接徒了北京城近郊。一时间畿辅之间,到处是溃兵逃亡劫掠,由于孙传庭在大同、雁门战胜闯军田见秀部的消息,还没有传回北京,因此一时之间,闯军即将攻入北京城的消息,马上风靡都郑

崇祯以下的官员勋戚们,无不闻之心惊胆战。大家都已经听了前屯镇总兵官李辅明“败死”的消息,关宁军遭此重创,已经很难对抗敌人,而被明廷给予厚望的“神兵”清军,居然同样战败。

皇太极本来就在关外积极聚集兵马,他的本意是在多尔衮、阿巴泰取得一定胜利以后,立即挟战胜之威,率领大军叩关,逼迫明廷割让关墙之地。现在虽然由于阿巴泰用兵失策导致清军惨败,但也使得北京城出现了空虚无备的情况,皇太极趁机率兵抵达山海关附近,并不攻城,而是遣使至京,以率领更多兵力入关助剿为名,要求崇祯皇帝立即开关。

多年来清军对明廷造成的心理压力,经过白沟河一战以后,就将闯军塑造成了一种加倍可怕的敌人形象。

特别是在砀山和白沟河二破清兵的李来亨,更加具有了一种神秘不可测的形象。

朝堂之上,不管官员勋贵们内心的想法是怎么样,不管满朝文武百官有没有人已经开始准备私通流贼。但整体而言,大家口头上还是在痛斥流贼的狂悖,对于凶悍难当的李贼,也是多加丑化。

但是在民间,本来在河南就已经蔚然流行的“李公子”传,经过白沟河之战以后,更在京师大为风靡。

多数百姓对于明廷和闯军,并没有抱持非此即蹦激烈观念。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即便闯军打入北京城里,那也不过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改朝换代,没有什么需要多加担心的地方。

大家反而是对李公子的传更感兴趣——这一点当然也有闯军红队和恳德记幕后操作的影响。李来亨的麾下本来就有一位书界的宗师柳敬亭在,他算得上是恳德记的元老之一,柳敬亭虽然年岁很大,不便亲自行动,但他的许多门徒弟子,已经活跃在了北京、西安、太原、南京、苏州等地,以书形式给下人宣传着李公子的种种传。

为了避免官府的追查压制,闯军当然没有直接宣传李公子如何兴仁义兵的故事。在多数以中原剿闯为主题的书故事里,官军依旧是主角和正派,闯军依旧是配角和反派。

但李来亨的人物形象却渐加丰满,他虽然是逆贼,可在评书里父亲却是被朝廷罢官的尚书,啸聚山林的原因也是因为被红娘子强行劫走。

在这些极富有传奇色彩的刻意宣传之下,京师百姓对于白沟河之战的胜利者李贼李来亨,已经充满了十足的兴趣,人们口耳相传的李公子故事也越来越多,并且越发正面。

“朝廷到处借兵……听连山海关都割让给东虏了!就为了借兵来剿李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