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漫改剧的理念

日娱风云 树的孤独 2919 字 9个月前

扯远了。

总而言之,通过《流星花园》,漫改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反观日本国内。

因为是漫画大国,日本的漫改剧,可以用蝗虫过境来形容,每年都会有大量作品被改编,基本只要拍的过得去,收视率通常都不会太差。

然而,在1998年这个节骨眼上,日本人其实还没有把准漫改剧的脉,还没真正搞明白,漫改剧究竟应该怎么拍。

日本人是实实在在的走了很多弯路,拍过很多辣眼睛的“真人版”。

比如《美少女战士》、《clannad》等等……

……

日本漫画,有着非常细致的分类。

根据年龄段,可以分为少年漫,青年漫;根据性别,可以分成男性漫画、女性漫画;根据题材,那就多了,科幻、魔幻、奇幻、历史、都市、竞技、悬疑……等等。

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国内网文的分类标准,就是这么来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日本“漫改剧”主要集中在都市现实题材,最多像《小南的迷你情人》那样,带有一点点奇幻色彩,总体依旧是基于现实的。

这有三个原因。

第一,看电视的女性要超过男性,而女性对于那些热血冒险,往往兴趣缺缺。

第二,技术所限。特效技术不足,使得很多幻想题材,根本没有办法搬上荧幕电影还能尝试一下,电视剧通常没有那个预算。

第三,编剧的情怀作祟。

日本编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些社会责任感过剩,他们热衷于反应社会问题:教育、医疗、政策、民生等等。

这种心态本身没错,但是硬要把高大上的社会问题套进消遣向的影视剧中,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说教过多,爽点不足。

就拿《gto》来说,漫画中确实涉及一些社会和教育问题,但是漫画本身并没有打算说教,提出问题,只是出于剧情需要,核心仍是一本热血搞笑漫画。

1998年的真人剧,编剧在搞笑和严肃间游移不定,以至于两边做的都不够好。

至于收视率喜人,那也只是1998年的日本人笑点低罢了。

……

“漫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夸张。夸张的表情,夸张的场面,等等。”林海说道:“比如说表现一个人被惊呆了,漫画家可能会让他下巴脱臼,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但这正是漫画的魅力。现在我们要把一部漫画搬到电视上,那么,这种核心特点是不应该被舍弃的。”

“这样啊,这样就不合逻辑了……”

“看漫画的人,会介意它不合逻辑嘛?”

林海反问了一句,开玩笑道:“漫画里的人在奔跑时,身后常常烟尘滚滚,现实中,就算正在修的路上,都有洒水车除尘,根本不可能出现那种场面。但是在电视剧中,假如出现了那种场面,你觉得观众会眼前一亮,还是会一头雾水?”

游川和彦不知该如何反驳。

赤羽博倒是眼前一亮,说道:“这样的确更有喜剧色彩。”

游川和彦的表情有些松动。

林海趁热打铁道:“不要低估观众的智商。其实我一直觉得大家有些谨小慎微了,如果一部电视剧就能误导观众,那么漫画迷恐怕早就分不清幻想和现实了。”

“能举个例子吗?”

“就拿鬼冢去学校应聘的情节来说,原先的剧本里,他是骑着自行车去的,我们完全可以让他骑大排量摩托车嘛,或者再夸张些,让他的暴走族伙伴们簇拥着他去学校……”

林海开始挖掘脑洞。

是的,对漫改剧而言,所谓“夸张”,就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开脑洞。

这在后来的搞笑类漫画改编中,非常常见。

在另一个历史中,2018年有部日本漫改剧,在华夏的日剧爱好者圈子里掀起热浪,豆瓣评分高达9.1分。

这部片子的名字叫《我是大哥大》。

这部片子里面,充满了各种反常识的东西,但是没人纠结合理性,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部不用带脑子看的电视剧,“笑果十足”就够了。

没看过的也没关系,举个国内的例子《万万没想到》。

如果你连《万万没想到》都不知道……好吧,我真是万万没想到……

总而言之,这类剧的共同特点,就是剧情透着一股子“傻气”,因而也被称作“沙雕剧”。

林海现在要做的,就是把《gto》向沙雕剧的方向,推动一步。

游川和彦听着林海的种种奇思妙想,对他的成见彻底消失的无影无踪,他突然很感激赤羽博,要不是赤羽博坚持去请林海,他恐怕再过十年也想不到,剧本还能这么写。

不带脑子去写剧本,天底下还有这么快乐的事吗?

赤羽博比游川和彦想得更深。

他是导演,通过林海的描述,能够想象到片子拍出来的画面。看着侃侃而谈的林海,赤羽博心想,等到这部剧播出的时候,影视圈搞不好要发生一场大地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