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国蓄》:“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征收,使纳税者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而且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抵抗。
所以,不管是谁,只要在这片土地上呼吸,就都是纳税人,只不过没有告诉你。告诉你再另行收取的,那是其他细化了的税赋。
在西方的法治意识中,从来强调公民的纳税人角色,从14世纪开始,“无纳税人同意不得征税”这个理念在法国和英国似乎都牢固地确定了下来。人们经常提起这句话,违反它相当于实行暴政,恪守它相当于服从法律。
特别是在美国,商店直接把商品价格与消费税分列出来,让你买一杯咖啡都意识到自己在纳税。可是在中国,统治者更愿意“寓税于价”。陈寅恪曾说中国的统治术中有“诈术”的成分在里面,管仲那句“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便是最好的印证。
这一章多数不会存活,其实之前几章已经在疯狂试探……作为差不多算是国内较早接触互联网的老网民来说,当然知道底线在哪。从最早一个小小版主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删帖开始,历经了各个平台的兴盛交替和各种规则。
删就删吧,说还是要说的。
既然拆除建成项目,那起码代表着纠错,就是看不到犯错的人出来,这也是个怪事。似乎也没看到有相关媒体和自媒体提到这一点。好像没必要交代,是天经地义一般。嗯,当时没想明白,现在想明白了,所以谁都别哔哔!
所谓权贵的孩子,大多有过留洋经历,或者干脆就一直在国外。这原本也不是坏事,多出去看看,多学习才能更好的建设国家。所以并不是我信口开河,包括最大的老板他的女儿。10来年前在首都机场他夫人给女儿送行去英国读书就碰见过。哦,对了,07年蒲素还在中国剧院有幸目睹过她的演出,就是总政一年一度的军民鱼水情那档节目,那应该是她的最后一次演出。
有点见识,见过点世面的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现在和原始社会相比,当然是日子好过了,但看待问题这种是正确的方式吗?有的人会说,以前饭都吃不饱,现在多幸福啊……怎么不说,倒退回去你屁股上还挂着尾巴呢?
有的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有的人就干脆是单纯的坏。忽悠那些高铁都没做过几次的人,一边吸着他们的血汗,一边怂恿他们替自己说话。
有那样的傻子吗?有!而且很多!
这种手续齐全还被强拆的经历,蒲素有过。就是他苦心经营的仓库!
其实后来回想,预兆在年前就已经有了。西边那一片全部盖起了商品房,而村干部的到访,其实已经是在给他预警。只不过,他还没有那样的觉悟,太年轻,敏感性太差。
原本蒲素就不大愿意搞实体。他心里有鬼,所以一直不想搞。之所以办了服装厂当时是迁就孙莉,而且投入不大,他无所谓。只不过,在他花了心思经营之后,这种心态必然发生了改变。尤其是仓库几经修缮整改,从一座没有灵魂的工业仓库,到了花繁叶茂,别有一番情趣的时候,突然让他拆迁,他无论如何是接受不了的。
整个仓库,这个时候已经成了一座园林。虽然按照中式造园标准来看,有点不伦不类,但是按照企业标准来说,堪称是绝无仅有。
而且只有规定期限,丝毫没有额外补偿。所谓的政策补偿,是按照仓库标准。蒲素当初是一辆车换来的,按照当时的价格,补偿款连个发动机都买不来。
具体过程不说了,一说就会被认为是怀恨在心。实际上,也确实是耿耿于怀。只是在那之后,他再也没搞过一分钱的实体经济,一分钱都没有投入过。虽然再也没雇佣过那么多人,做的也是投机倒把的事情,利润反而高的不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