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在机场的两个海关小年轻,毫无疑问家里在当地来头都了得。年纪都差不多,看的出来,他们平时在当地都是有点跋扈的那种人。确实是,在北方那种地方,家里要有来头,确实是可以呼风唤雨。只不过他们也知道要对有钱人表现出尊重,尤其是当蒲素邀请他们晚上去失去热闹热闹的时候,更是开心的眉开眼笑。
蒲素其实主要是想答谢老陈。说实话作为体制内有职务的人,能从桑海到这边来,不容易。这边的关长也就和他平级而已。
虽然他所在的关和蒲素不大搭界,但是蒲素还是决意交好他。辛辛苦苦来一趟,总要招待的体体面面。至于那两个海关的属于顺带着,他也无所谓,而且具体这个省会城市到底哪里值得一去,还要靠他们带路。蒲素要是带了他们自己人,老陈是绝对不敢参加的。人多嘴杂,爱惜羽毛是人之常情。
蒲素也是真诚以待,和老陈聊得非常投机,人和人之间真不真诚人家能感受的到。早上事情办完以后,蒲素就要老陈和他进市区换个地方住,老陈看起来不大在乎,只不过那边关长不在本地,要到明天才能回来,所以起码还要待两天,蒲素以自己受不了这个环境为由,说服了他和自己住到市区。
当地的机场破败不堪,一天到晚也没几个航班,跑道上除了他们那架运输机,也没别的飞机停靠。在这之后,那么多年也没去过那个地方。整个省份是出煤老板最多的地方,应该现在很像样了。
但是当时来说,整个城市破败陈旧,还不是这个省其他那些小地方,街头巷尾充满着历史的沧桑。只是整体呈现出灰蒙蒙的色调,一股浓浓的劣质建筑中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弥漫在整个城市里。要说这个城市的色调,如果有看过贾樟柯的作品《小武》的朋友,可以想象一下,非常酷似。当然《小武》取景的地方应该是个小县城,这边好歹是省会。但是整体风格街头风土人情和商业氛围完全差不了多少。真的,非常非常相似。
这边确实冷,那个不知道多少人穿过的羽绒服肯定不行。所以,还要去城里买两件御寒的衣服。两个海关官员,一听要出去,也不让蒲素开车,自己在机场不知从哪搞了一辆进口的商务面包车。开车带着蒲素和老陈,四个人就进了城。
一路上他们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然后就到了他们引以为豪的迎泽大街,当然也介绍了相关背景。迎泽大街,是这个省会城市一条东西向城市道路,位于市中心,是当地的标志性、交通性、景观性、生活性主干道,也是历届领导班子规划中的城市中轴线。迎泽二字源于宋代太原古城大南门——“迎泽门”。155年开建的时候,这个城市的道路大多只有6、7米宽,宽度70米的迎泽大街,着实令人们瞠目了一段时日。在那时与北京长安街同宽,以故赢得了“中国第二街”、“三晋第一街”的称号。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两座南门,大南门的地名至今仍在沿用,而迎泽二字,更是成为城建史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迎泽区,迎泽大街、迎泽大桥、迎泽公园、迎泽宾馆等等,甚至还有迎泽啤酒、迎泽肥皂。迎泽、承恩之名来自于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首相传是舜帝时代歌颂南风造福于运城盐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迎承南风的恩泽。于是,两座南门分别被命名为迎泽门和承恩门。
迎泽宾馆当地人觉得很自豪,只不过在蒲素看来啥都不是。但是也确实是当时这边最好的酒店了。开房的时候,原本想开四间,结果两个官员说晚上无论如何要回机场,不然要倒霉。所以他也不坚持,和老陈各开了一间。
然后他们带路去买御寒的衣服。老陈别看一把岁数了,把衣服到是挑挑拣拣。以蒲素来说这边的衣服就是个临时性的衣服,挑也挑不出好,反正回去也不会穿,走的时候肯定留在这边不会带回去。对老陈来说这就是正儿经的衣服了,带回桑海,天冷了正好可以穿。
商场里的男装区,非灰即黑,都是这种色调。不夸张的说,很有些十年代南州的样子。别说和桑海比较了,彼时这座省会城市和南州也远远无法相比。居住在这里的人不觉得,从桑海到这边,感觉真的差异很大。而且城市不整洁,脏乱差。到处都是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