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香江女商[六零] 仲丘 4071 字 10个月前

两人进了林薇的办公室。

杨经理将资料放下:“这是制衣厂的员工资料,一共246人,全部都在这里。”

助理紧随其后:“这是客户和供应商的资料。

林薇拿起上面的人员架构表。她在不久之前买下了这家制衣厂。

工厂占地面积2000多平,包括一栋两层的厂房,一栋员工宿舍,一栋三层的办公小楼,还有个两层的仓库。

这次她没有捡漏,花费一百八十万,单按面积算比罐头加工厂贵了快两倍,毕竟现在的服装厂主要的生产设备是缝纫机,价值并不高。

仓库里倒是堆着一些库存,但港城湿度大,仓库里积压的衣服如果不尽早卖出去反倒是负担。

工厂现在还有一些订单没有完成,因为人事变动,人心惶惶,有人请假去找下家,如果订单不能按期交货,还要支付违约金。

最重要的是现在制衣厂身陷官司,林薇接管的是一个烫手山芋。林薇放下资料,问道:“现在有多少人上工?”

助理看着林薇的脸色,回道:“大概……九十多,其他人请假了。”

“请假事由?”林薇问。

助理紧张地咽了口唾沫,不知道为什么,对方明明比她年纪还要小,周身却有种上位者的压迫感,与刚才哪个亲切热情的小姑娘判若两人。

“天太热了,说是……中暑了。”

“明天……不,今天下午会有工人来安装空调,这个月满勤的员工发放高温补贴,每人100元,包括后面的8月,9月,连续发放三个月,一会儿拟个通知告知所有员工。”

一个缝纫女工的工资每月在400元左右,100元的高温已经算是一笔不菲的奖励。杨振雄不用猜,就知道明天会全员到岗,因为明天就是8月1号。

方法是管用,就是太费钱,果然如传说中一样财大气粗。

要知道在所有生产成本中,占大头的都是用人成本,如果哪个领导想开源都是首先把主意打到员工的工资待遇上。

"为什么没有企划部?"林薇抛出下一个问题。这次助手无法回答了。

杨振雄斟酌了一下,说道:“还没来得及组建。”

事实上,厂子根本没打算

弄什么企划部,平时都是厂长主管们,加上几个打板的裁缝,坐在一起

研究研究就行了。

林薇立时道:“既然都已经发展自有品牌了,却不组建企划部,积压了那么多的库存,那谁对这件事负责?"

“不是,我们也没想到会惹上官司,他们蛮不——”

“现在要说的是库存问题,没有这件事,你们能确保都能卖出去?做过市场调研吗,市场最新动向是什么,有一线数据吗?产品定位是什么,目标客户是什么群体,制定营销计划了吗,生产计划和定价科学吗?"

林薇连续抛出几个问题,语调不缓不慢,却也咄咄逼人,将杨振雄问得额头出汗。他听都没听过这些词,但是大概能理解是什么意思,主要是他们本来就外行。

当初老厂长是不想一味地给外国品牌做代加工,所以产生了发展自有品牌的想法,但没想到这个决定竟然引来了祸端。

他们刚开了个头,就被外国企业告上了法庭。

英国服装品牌梵卡莲向法院起诉他们品牌侵权。这家公司原本还是厂里的大客户,不知怎么就把他们告了。

在港城这边土地上和英国人打官司,简直不要太惨。

失去了重要客户,还要吃官司,老厂长一下子就病倒了。

家里人也收拾不了这个烂摊子,在报纸上看到了和福升打得火热的林薇,死马当活马医地找了过去。

“我们生产的都是a字裙和包臀裙这种有市场的经典款,按理说不愁卖,价格比外国品牌低,质量也不逊色。"

“经典款被人告侵权?”林薇反问。所谓流行是一个轮回,这话一点都不假,没想到这个年代竟然流行a字裙和铅笔裙。

听到林薇这么说,杨振雄气道:“那是他们蛮横,我们选品很小心,都是早几年就有的流行款,但他们非要说我们剽窃他们的设计,假冒他们的产品,还让我们销毁库存。"

林薇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还有些惊讶,原来这个年代也是可以告抄袭的。

那她是不是可以告那家叫「coco恋雪」的奶茶店?答案当然是不能,告不赢,这事儿还是得分人。

“既然你觉得自己占理,那就继续卖,都堆在仓库里做什么?”

可是——”

“不是才提告,还没出结果吗?还是说——”林薇慢慢道,"你们心虚了?"

杨振雄张了张嘴,说:“不是,但如果官司输了,我们不止要赔钱,还有那么多库存都要销毁

“销不销毁法院说得算,我这个厂长说得算,通知设计师还有各部门主管,十五分钟之后三楼开会

杨振雄这下算是知道新厂长是什么风格了,大马金刀,直截了当,任何借口到她那里都会直接怼回来。

两人走后,林薇打了两个电话,一个是让人来安空调,一个是打给石敬尘。

"能推荐一个律师给我吗?"

“啊,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林薇微笑着说,“我要和福升打官司了。”没错,就是福升。

梵卡莲是福升控股的品牌,当时看见福升控股,她直接笑了。

只要舆论上占据道德高地,借着第一大洋行名头,自然能将品牌名字打响,不管输赢都能薅到羊毛,也会让所有人都知道她和福升结了仇,她要绑定这个关系。

林薇收购的这家服装品牌叫--雅衫。

粤语区把衣服叫衫,雅衫这个名字很有大湾区的特色,林薇不打算改,可以重新设计logo,再起个英文名字就可以了。

六十年代正是港城服装制造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全港约有1500家制衣厂,约占整个制造业的

四分之一,出口值约20亿港币,是世界成衣出口第二的地区。

港城多是四五十人规模的中小型制衣厂,林薇这个算是规模较大的制衣厂了,员工有两百多人。

如果不是厂长太有追求,想要成立自己的品牌,厂子的效益其实还不错,也不缺订单,只是利润压缩得厉害。

但有些事情,一旦碰上英国人那就走衰运。

等到开会,所有人都见识到了林薇的“恐怖”,她的恐怖不在于凶,而是她会一直问问题,问得你哑口无言,当你反击,反问回她的时候,她的回答又让你无地自容。

财务部门的主管,直接被说哭了。

林薇这才缓过神,想着这是六十年代,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奶茶公司都是自己招人自己培养,对白纸一样的员工她预期本来就低,但对

一个已经走向市场的企业,她会苛刻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