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房菜馆子就一个不到十平米卷闸门铺面大小,没有招牌,灰白的墙上用红油漆随便写了个店名,奈何字迹久远,墙体剥落,江小夏看了半天也没看清楚店名。
这家私房菜简陋得甚至没有厨房,门口一个简陋的灶台,女老板亲自掌勺。
但是这店铺生意还不错,甚至还需要排队……
她跟爷爷还有随行的几个工作人员,一共点了八个菜,每个菜都很有创意,而且很用心。
就连开了餐饮集团的爷爷,动不动就出来打着“考察”的名义,实则外出胡吃海塞的爷爷也很惊艳,爷爷还特地走到灶台前,跟女老板攀谈。
女老板花白头发,脸色沧桑,穿着破旧,身材消瘦,看起来很老,刚从灶台上下来,额头很多汗,她看着很落魄,但是说话办事儿还是挺落落大方的。
江小夏就在一旁,两个人交流了一下做菜经验,然后就开始“深度交流”八卦。
有时候人的记忆就是这样清晰模糊,当你觉得你快了某个事情的时候,然而总有几个碎片能十分清晰的印在脑海里,清晰到宛如相片一样。
年代久远,当时也就随便听一听,也没有刻意去记这件事儿,刘栗说的东西,内容几乎全忘记了。
江小夏只记得,她是西溪人,跟爷爷也算老乡,看起来比当时的爷爷老十几岁,但是实际年龄却年轻些,她年少就在外面闯荡,经历坎坷,漂泊多年……
江小夏不记得丈夫不记得是死了,还是离婚了,带着三个儿子过得很艰难,后来又辗转来到四川成都开了这个馆子,生意虽然还行,但是完全抵不上家用,她的名字叫刘栗。
江小夏仅有的几个记忆碎片里,这个刘栗与板栗子有点儿像,板栗子大名就叫刘栗,小名板栗子,现在想起来,女老板的相貌推断出来的大致年龄,也跟板栗子大约对的上。
那几道菜太新奇了,江小夏记忆深刻,以至于她后来大学毕业,毕业旅行去成都的时候,又来了这个饭馆子。
那里已经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