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案子除了元旭之外,火就烧到了信国公元伯升身上。薛琬知道薛晟一定不愿看到此事发生,只是没有办法,国法无情,既然有疑便要查清。
信国公是一品国公,满朝文武也没有几个在官职和爵位,最主要是威望压的过的,找何人主审,自然也是问题。
爵位上只有皇族有王爵在身之人才有此资格,薛晟的皇子们都还年幼,这皇族便选中了薛晟薛琬的堂弟,齐王薛睿。一个不谙世事只知道在府安闲度日的闲散王爷。
而薛睿并不通晓这其中的缘由,还需一个威望足够的在朝的官员坐镇。
满朝官员,其实薛晟也知道,只有一个人可以担当此任。如今在太书御阁醉心编书的纪怀舒,先帝早时重臣。少时文才居大虞奉陵城才子之首,虽不曾封爵,但足以在朝堂上有他的分量。
薛晟派人去了陵安公主府传话,让薛琬去请纪怀舒出山。
薛琬接到旨意时沉思了许久。其实她清楚薛晟对纪怀舒此人,虽说平日在口头上还是尊敬些,但是心中的芥蒂,或者说是心结,依然是存在的。
当初薛琬的父皇恭帝欲与上漓联手对付西戎,便准备嫁了薛琬这个嫡公主过去。但当时薛琬一颗心都扑在宋子澈身上,文皇后也是百般不愿,便找了纪怀舒劝说恭帝以联姻改为派质子入上漓。
入质别国可不是件风光的事情,入质也就是与本国阔别,不知何日能再回来,与皇位基本上算是无缘。而确实,这次入质的确让薛晟以及其母亲妹妹吃了不少苦。
薛晟其实不算的上是有帝王胸襟的人,这点薛琬早就知道。所以说就算这次入质,让薛晟躲过薛伦的血洗京城的一劫,但也让他无法保护自己的母妃,也从此天人永隔。
纪怀舒也是聪明人,他虽说在扶植薛晟登位上也有功劳,但他也知道薛晟是一定会将这件事记住的。于是薛晟刚刚登基,纪怀舒就自请到太书御阁编书修史,不再直接参与朝堂之事。而后朝堂之事,基本靠着信国公撑起了半个朝堂。
如今这撑着朝堂的人都倒台了,没有人敢接过这样大人物的案子,细数一下也只剩纪怀舒了。
也薛琬也知道,薛晟对纪怀舒介怀,对自己这个被他代替受了那份远离故国之苦的人,也是介怀的。
但是该请还是要去请,薛琬乘着车架到了纪怀舒的府邸时,大门紧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