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于有些过于务实。
在收到杜克-罗森伯格送来的《郊区的耶稣》计划书之后,罗杰没有急着去看剧本,而是看向了“意向片酬”这一栏。
这个年轻的导演根本没有去提票房分成,甚至于周边分成这样不切实际的要求。
期望的导演片酬,也不是那些所谓的“天才”们通常会说出的八位数,仅仅只填上了二十万美元这个数字。
按照计划书中预期的1100万美元制片成本,再加上杜克-罗森伯格仅有大学期间拍摄实验片的经验,正式从业记录为零的履历,这个数字略高于好莱坞的通行标准。
但也属于正常范畴之内的浮动,单从这个数字来看,杜克-罗森伯格不但没有盲目自信,同时对好莱坞的规则也有着深刻的了解。
“有趣。”
悄然在心里将这个年轻导演的评价再次上调一个级别,罗杰翻到了剧本部分。
杜克给出的剧本,剧情不算复杂,没有文艺片中常见的那些烧脑情节,让人一目了然。
关于《郊区的耶稣》这张专辑中的人物,【圣-吉米】和【郊区的耶稣】两个角色,究竟是两个独立的人,还是一个精神分裂者的两个人格,至今仍有媒体和歌迷在争论。
罗杰当然知道,后者才是正确答案。
毕竟,比利-乔-阿姆斯特朗早就给出过答案。
但罗杰却不会公开说出这一点,这种争论有利于维持专辑的热度,罗杰自然不会给出任何“官方答案”,任由歌迷和媒体们去猜测。
如果是一个喜欢烧脑剧情片的导演或者编剧来改编,或许会选择“多重人格”的角度去描绘。
多重人格、精神分裂,天然就适合烧脑类的电影,并且只要剪辑出色,也很容易博得高口碑。
但是,除了极少数特例之外,这种类型的电影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
口碑极高,票房极低,很容易亏本。
这不是罗杰自己看出来的,而是计划书中的备注。
因此,杜克-罗森伯格采用的是第一种观点,将【圣-吉米】和【郊区的耶稣】两个角色分开,设定为两个独立的个体。
同时,考虑到专辑和电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载体,杜克-罗森伯格对整体的剧情也做出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使之更加适应于电影。
第一主角是【圣-吉米】,一个成长在单亲家庭的叛逆少年,父亲死于伊拉克战场后,【圣-吉米】随着母亲搬到了黑人社区,逐渐变得颓废、偏激、堕落。
剧情的关键节点有两个,一个是【圣-吉米】的初恋,毕竟好莱坞的导演要是不涉及爱情,就完全不会拍片了一样……
咳,在一群朋克青年聚集的郊区,【圣-吉米】与一个同样叛逆的女孩相识并相爱。
同时,【圣-吉米】还遇到了另一个人生中重要的人物,【郊区的耶稣】。
在【郊区的耶稣】的帮助下,【圣-吉米】找回了自我,最终得以“回归(homeing)”。
整个剧本只有两条故事线,爱情和友情,齐头并进,互相穿插,构成一个丰富而完整的故事。
最终的结局,不是主流商业电影中最俗套,但也是观众们最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
而是尊重了“原著”黑暗、阴郁的风格,以【圣-吉米】的葬礼落下帷幕。
整体而言,罗杰对杜克导演的改编还算满意。
虽然不是完全遵照“原著”,但并没有像大多数改编电影那样,将剧情改得看不出原版的痕迹。
总体上来说,符合罗杰对“剧情加强版超长mv”的预期。
并且,哪怕罗杰是个外行人,也看得出这份剧本对市场的把握很到位,充分考虑了主流观影群体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