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mad唱片有钱,才敢这么玩,如果换成是二十世纪娱乐那样的小公司,单单只是签约的费用,就足以将公司拖到破产。
不过花费巨大代价签下长约,好处也是很明显的。
比如说【ac-130】、雷蒙娜-拉维尼这样的明星,如果第一份唱片合约仅仅只是三年或者五年,到了现在,mad唱片未必留得住人。
即便留得住,新合约的条款也会有很大的变动。
哪怕在整个唱片业当中,明星处于被剥削者的身份,但作为价值的创造者,当具备了一定程度上平等对话的能力之后,没有哪个明星会乖乖让出自己“应得”的利益。
只要咖位够大牌,商业价值够高,没有什么是不能谈的。
这家唱片公司不接受我的条件,那就换一家来谈。
对于那些一无所有的新人,他们要求的不多,也没有资格要求什么,只要提供一个成名的机会,注意,仅仅只是一个渺茫的机会,就足以满足他们。
但若是真正成名之后,如果没有一份超长合约的束缚,在续约谈判中狠狠地挨上一刀,或者干脆直接失去这枚“筹码”,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
仅仅只是一个【ac-130】乐队,光是被mad唱片确认的挖角次数就多达上百次,几乎稍微有点实力的唱片公司都涉及其中。
要不是有着长约的束缚,公司就算能保得住这支乐队的唱片合约,也德要大出血一把。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付出巨大代价签长约的好处了。
不用担心辛辛苦苦捧起来的明星被人挖走,而且还可以心安理得地以极为苛刻的分成、版权条款,对旗下的明星进行压榨和剥削。
至于说这帮明星心里会对公司产生怨恨?
谁在乎?
一个歌手当红的巅峰期就那么几年,过去之后,商业价值就开始大幅度下滑。
确切地说,是在唱片方面的商业价值开始下滑,或许依然很能赚钱,但更多地却是靠着创作巅峰期的那些专辑和版权来赚钱,而这些,都已经被公司捏在了手里。
到了那个时候,不愿意续约就不续约,反正价值已经被榨得差不多了,剩不下多少油水。
就好像【ac-130】乐队,就算离开了mad唱片,和另一家公司签订了新的唱片合约,但现在的《混合理论》、《流星圣殿》两张专辑,发行权依然掌握在mad唱片手中,每卖出一张,都要按照第一份唱片合约的比例进行抽成。
……
除了这三项主要业务之外,mad唱片还有一些零散的小业务,但都不是发展的重点。
例如唱片制作,北美大大小小的录音棚、唱片制作公司多如牛毛,单单只是洛杉矶,水准达到“专业级”的录音棚数量就多达上千家,只需要付出少量的费用,对方就会准备好包括专业录音师团队在内的一切。
mad唱片更多地是选择业务外包,只有最核心的几位明星,才能享受到量身打造制作团队的待遇。
公司内的唱片制作部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像是公司花钱,帮旗下大牌明星养上一支专属的制作人团队。
巡演的团队同样也是如此,基础业务外包,只有商业价值足够高的明星艺人,才能享受到量身打造专属团队的待遇。
这两者不单只需要人才,更重要的是设备。
无论是录音设备还是演出现场设备,都极为昂贵,花费巨大代价打造出来,过不了几年又会变得落伍。
mad唱片又不是那些顶尖的巨头,没有必要在这些地方浪费巨额的资金。
在卢西恩-格兰奇提出的扩张计划之中,就没有对“内容制作”方面提出任何的要求。
唱片业毕竟和好莱坞不同,更多的是以歌手、乐队为创作核心,辅以专业的幕后团队。
虽然也存在流水线式的生产加工,但和好莱坞那种流水线,完完全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或者换句话说,只要掌握着明星资源,尤其是创作型歌手、乐队,就不会缺乏“内容”。
对于一家“小”公司来说,与其追求全面,倒不如将重心放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限。
mad唱片最大的优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