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8 章 阿房宫赋11

但他要的,并不是词赋悬日月。

李世民垂眼,沉沉叹息——无奈,天不遂人愿。

【但作为后来者,我们同样也要认识到杜牧身上的局限性,以正确的史观对他的观点加以分析批判。】

楚棠话锋一转,语气也添了几分严肃。杜牧闻言从欣喜中回过神来,面容微凝,认真地看向水镜。

李商隐却是不高兴了:“杜樊川能有什么局限性?你不要危言耸听!”

其他人倒也习惯了楚棠这番作态,都或郑重或觉有趣地凝神听了起来。

【比如说刚刚引用的那几句诗里,杜牧将安史之乱的批判笔锋指向杨贵妃,又在《泊秦淮》中谴责“商女不知亡国恨”。

我们知道红颜其实并不能祸国,《桃花扇》和很多史实也已为所谓的“商女”正名,真正该负责任的其实是皇帝。“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归根结底也是实话。】

明朝。

李贽双眼发亮,一拍桌案站了起来,激动道:“我便说!君主才是德之贼!妖妃也好,奸臣也罢,甚至是宦官,其权皆出自一人。兴废系于君王,责任自然也在君王!楚姑娘真是我知音啊!”

啊这……

友人绝望地抹了一把额上的汗,心道你可别再说了,再说下去我都要被你吓死了。本来李兄的想法便有些危险,被这水镜一“点拨”,可真是愈发奔着大逆不道的方向去了。

不少人同样被楚棠的观点吓到,指着水镜张口结舌:“这这这......这说的是什么话!皇上九五之尊,哪里能随意指责?!”

“呵!正确史观,你们后人说的就一定正确吗?如果不是杨贵妃迷惑了玄宗陛下,陛下怎么会变得那样昏聩?”

“可是......”有人面露纠结,“李香君真的很有气节啊!杨贵妃也是被玄宗强抢去了的......”

他对这些戏文和皇家八卦印象最深,这时一股脑全想起来了。

还有人想得更深一些:“不管祸水不祸水,碰上个好皇帝咱们的日子确实会好过几分,那盼好皇帝就和咱们平时盼青天大老爷一样吧?”

他顺着类比,倒是咂摸出几分味来。

晚唐。

杜牧苦着脸摇头,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楚姑娘说得也太......大逆不道了些。君威岂能冒犯?若不然他也不必拐着弯借古讽今了。

北宋。

苏洵对这也深有体会:“老夫以六国赂秦说事,便出自避讳,可这样的话又如何能说道?”

他摇摇头,难道还能责难君上吗?

中唐时期。

白居易摇首:“讽谏讽谏,该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说破反倒不美。”

更何况,一旦明言,结果还不仅仅是“不美”而已。

太极宫。

贞观君臣都没想到楚棠这话锋一转倒是直接把矛头转向皇帝了,一众臣子心里一紧,俱是低头讳莫如深,徒留上首的李世民兀自沉吟。

知晓后事后,其实李世民也明白祸乱来自于他的那些不肖子孙,连他自己都在心里骂了李隆基和那什么唐敬宗几百回了。可楚棠这里针对的显然不只是李隆基李湛,她是把所有皇帝都放进了审视的一面!这就不得不让他惊心了。

未央宫里,刘彻的神情同样添了几分严肃。安史之乱和唐敬宗大起宫室的事他看得分明,君王寻欢作乐忘却国事招致灾祸,扪心自问的确也怪不得红颜。但君王之过岂能随意指摘?那帝王尊威岂不是成了笑话!楚棠还是大剌剌在水镜上讲出来,难免不会造成人心浮动。

热闹是看了,麻烦也不少!

刘彻恨恨地想着,心念几转,唤来有司道:“拟诏,就说朕观水镜以来,又遍览前代

史册,深感君王一身责任重大,昭昭百代青史共评,故厉以修身、俭以养德,督诸臣公亦以朕为刑范、以天下为首责,兢兢业业、尽忠为国,谨慎牧民,若有尸位素餐、以权谋私者,一经举查严惩不贷。”......

一众人等争论不休。

汉初。

刘邦想起自己当年的见闻,眼中不由得也生出几分追怀:“当年始皇帝东巡,乃公在会稽得以一见始皇声威,曾言大丈夫当如是,始皇之功,平心而论确堪为一伟丈夫。”

萧何颔首,又道:“然而始皇不施仁义而逞诈力,穷役百姓,惹得海内沸腾、生民煎熬,如此又怎不是亡国之兆?”

“说得是啊,所以此时要与民生息!”

这么说着,刘邦又与诸臣讨论起国政事宜来。

武帝朝。

刘彻沉默着没说话,大汉代代以秦为鉴,关于秦始皇的记载他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对于始皇帝的功绩他也心知肚明。

平心而论,此时的刘彻还是很欣赏秦始皇的魄力的,汉承秦制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但汉室显然不可能宣扬秦始皇,天下百姓也不会愿意再返秦世。

所以......

刘彻眯了眯眼:“这种正名还是放在后世吧!”

唐朝。

李世民一手轻叩桌面,不无感慨道:“秦始皇置郡县,由君王直接任免州郡长官,一改‘国中之国’局面,又有三公九卿分立,汉承秦制,大唐三省六部亦脱胎于秦时,‘百代皆行秦政法’倒也不差。这写诗的人,很欣赏秦始皇?”

说到最后语气带了几分玩味,那人是出自什么心理,又在什么状态下写下了这样评论秦始皇的诗句?

府邸之中,虞世南眼光犀利:“秦始皇弃仁义而用威力,这正是他可以吞并天下却而不能保有天下的原因。所贻训子孙者,唯贪暴而已。”

他想起楚棠透露的晚唐时局,倒是能理解杜牧为什么选定秦始皇来做这个反面教材了。

明朝。

朱元璋所处时代靠后,更能理解那句“百代皆行秦政法”的内涵,哪个朝代没有沿袭几分秦制呢?但是朱元璋还是有些不能苟同:

“功绩归功绩,但始皇暴虐也是事实,只说功绩也不能算正确认识吧?”

我劝你别太厚此薄彼!

然而下一秒楚棠:【然而就像伟人说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逸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

就像秦始皇陵,虽然是历史文化的奇迹,如今也给我们创了不少收,但耗费的民力物力财力都是极大的。虐民自奉,天下不堪其命,后继之君又是个更疯的,豪杰并起也是想当然的事。

总之,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死了的老大哥才是好的老大哥。同理,亡了的大秦才是好大秦。】

朱元璋:......

李世民:......

刘彻:......

刘邦:......

还有先前许多不平的人:......

好了,没事了,也骂了,而且似乎比我们骂得还狠。

尤其是最后一句,简直是诛心之论啊。

秦朝。

众人也迷惑了。

“这这这......后人到底是夸耀陛下还是批判陛下啊!”

怎么一会儿说好一会儿说不好的?

蒙恬表示有些看不明白了。

蒙毅也有些犹疑:“难道这就是楚姑娘说的...正确认识?”

他壮着胆子说出自己的猜测。

一旁的李斯顿了顿方才小心地捡着些不那么敏感的话题道:“百代皆行秦政法,看来置郡县、平度量衡都是功在当代、利行千秋的举措。”

他说得精明,并不曾触及后面那些不好的评价,嬴政看了他一眼,移开目光,犹自沉思。后人评价的两面性他并不奇怪,人各有所思,且大秦的诸多举措,本便不能一贯而论。他在意的是最后一句话,亡了的大秦才是好大秦。

“你们说,楚棠最后一句话是何意?”他将这个问题抛了出去。

众人心里一个激灵,最后一句,那不是......嘶!

众人不敢说话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将眼睛放到丞相王绾的身上,王绾在心里暗骂,赶鸭子上架般说道:“后世之言岂可尽信,不过是些小儿言论......”

“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