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德什命运多舛,因为身为犹太人,在特殊的年代遭受过迫害而亡命国外。
五十年代,他又因与华夏数学家华罗庚通信而被怀疑通共亲华,被美国麦卡锡主义者赶出了美国,从此终生漂泊浪迹。
陶泽轩第一次参加国奥赛时,见到了这位数学家,前者当时刚好10岁。
后来,陶泽轩拿着他的推荐信顺利进入贝勒屯,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
埃尔德什留下的猜想,埃尔德什差异问题,也在十多年之后被陶泽轩证明出来。
埃尔德什发表的论文数量众多,与他合作过的人数,就差不多有五百人。
所以,后来的数学家们也用“埃尔德什数”(简称“埃数”),表示研究者与埃尔德什间的合作距离。
埃尔德什本人的“埃数”为0,与其直接合作者为1,与“埃数”为1者合作过的人的“埃数”为2,以此类推。
其中,爱因斯坦的“埃数”为2。
在数学界,“埃数”为1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殊荣。
当埃尔德什去世,许多曾经与其共事却未发表论文的科学家后悔不已。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家卡罗罗塔便是之一,他曾经向埃尔德什请教问题,却仅在发表的论文中对其致谢,而未将其列入作者名单。
罗塔表示,“我将遗憾终身,我的埃数只能是2了。”
若干年后,米国密歇根州奥克兰大学的科学家,还专门为此建立了名为“埃数工程”的项目,以跟踪“埃数”。
当然了,“埃数工程”现在还没正式开始建立起来。
田立心在查找文献并再次接触到埃数时,便想起了这工程,并觉得自己有必要写一篇专门研究埃数的论文,以推动整个工程的建立。
为先辈树碑立传,大唱赞歌,自然也是有机会留名青史的,而且,弄这工程又不用自己花一毛钱。
何乐而不为?
在接触到埃数之后,田立心也由此想起了埃尔德什猜想,而他正好看过陶泽轩证明这个猜想的论文。
那么,理所当然的,他最近要写的论文也就从一篇变成了三篇,其题目分别为:
《试用计算机算法分析唐朝诗人的关系》
《试用计算机算法分析“埃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