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在长安城东,渭水南岸,十余万周军,驻扎在旷野里,整齐的军帐,一座接着一座,一望无际,绵延十余里。
在长安之南,绵延的秦岭山脉之中,山道和谷地里,则是一眼望不到头,绵延不觉的运粮商队。
数以万计的民夫,推着独轮车,在崎岖险峻的山道上前行,将巴蜀一地的粮食,运往关中地区。
此时,已经是八月,在赵铭兵临南京之际,刚回关中不久的吴三桂,稍事休整,便已经决定,干预明朝的内战。
毕竟,吴三桂清楚,赵铭这样的人,其志向必定是一统下,怎么会允许他割据一方。
换过来,若是周军有赵铭如今的实力,吴三桂也不可能放过赵铭。
几百年前,宋太祖就已经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只此一句,就已经道明了历代统治者的心态。
以眼下的实力对比,虽周国上下,其实更加希望如西夏般割据,但是赵铭肯定不许。
既然伸头缩头,都是一刀,那不如趁着赵铭有麻烦时,先下手为强,捅赵铭一刀。
其实,朱以海误会了吴三桂,吴三桂匆匆从西域赶回,就是要帮助他,对抗赵铭,而之所以现在还没出兵,则是受到了周国自身实力的限制。
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周国的家底,远不如赵铭雄厚。
要不少是,这次巴蜀夏收丰收,吴三桂还真无法出兵。
虽周国如今立国已有四年,关症巴蜀、河东太平,又收取了河套,击败漠西,迫使叶尔羌称臣,实力得到空前发展,相比这几年,明朝内耗不断,周国国力迅速上升,但是即便如此,周国上下也知道,周国与赵明的实力,相聚甚远。
这主要是赵明控制之地,远比周国繁华,且交通便利,便于集中实力,而周国版图虽广,却被大山分割,一时间难以筹集出征的军粮和军资。
今岁,周国川蜀大稔,粮食获得丰收,可是关症西域、河套粮食却有些不足。
若是明朝,可以靠着船运,轻松解决运输和物资调度的问题,但是周国,却必须翻山越岭,靠着两腿运输,大半收获,都浪费在途郑
这时,在渭河边上,周军建起一个个粮仓,巴蜀运来的粮食,都被储存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