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欢于是和同行们都坐着,等吃饭,十几l个驿员忙前忙后,给他们上了热面汤。
“咱们雍州的驿站就是不同,得咱们自己给钱回去报销,”一个属下笑道,“洛阳那边,就是朝廷负责。”
“那怎么一样,”贺欢平静道,“若不细细记录,两相对照,要么驿站不堪重负,要么花钱如流水,你们以后就知道这些的好了。”
“就是!”一个倒汤的年轻人笑道,“如今这靠这驿站,咱们村里的人都能赚不少钱,养的猪、种的菜,都送这里来了,家里日子也过得快活,过年还能吃下一些下水。”
贺欢喝着汤,没有接话。
“哎,校尉,您看这小猪多好啊!”这时,一名军卒看到一个赶着七八头小黑猪崽、走在驿站里喝茶的的老汉。
“这猪条不便宜吧?”旁边倒汤的年轻人大声问道。
“猪条,三分利,喜欢就借,不喜欢老汉卖去别处。”那老汉大声道。
“什么是猪条啊?”属下问。
“小猪很贵,有的人家买不起,但又想养,便找人借小猪去养,养大了把猪还给猪官,一边得了肉,一边得了积肥。”贺欢答道,“还可以卖些钱,这就是猪条。”
“不错,”那驿从笑道,“也不是整猪全还,猪内脏、猪蹄、尾巴、排骨还是可以留给咱们的,有时候要是运气好,配上了种,生了小猪崽,咱们也可以悄悄留下几l只,便能自己养了。”
“对啊,还有牛条、羊条!”旁边有人应声道,“好多没钱买的小牛犊的,便写下借条子,又能把牛养大,又能役使,养羊的得些羊奶,付给城里和路边的商人,都能让家里好过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