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在现实世界中,有了教科书的陆诗倦也都是不再需要老师的。
成绩好的学生大多有三种,一种是学习效率比别人高,一种是学习比别人刻苦努力,还有一种就是两者兼而有之。
努力的话,无非就是大量时间的堆砌,废寝忘食、悬梁刺股,整天把时间从海绵里往外挤,挤到鲁迅都被从语文教科书挤走。
说来简单,做到却很难。这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靠的是毅力,做得到就是做得到,做不到的人也没法强求。
而效率方面,才是更方便做文章的地方。
很多人误以为学习效率高就是聪明,其实并非如此,只要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所有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效率。
陆诗倦的诀窍就是,擅长的课自学,不擅长的课认真听,通过擅长的课节约出的时间,强攻不擅长的课,最终达到共同优秀。
事实上,老师授课时,往往是说给那些平均分水平的同学听的,上课的节奏既不会放慢迁就差生,也不会加快以配合优等生,中间的那些同学才是他的真正授课对象。
所以,当你在某一门课上能始终保持超过平均分时,你其实就已经可以靠自学成才了。
假设你自学一节课的内容并且确保都学会需要30分钟,老师上课则要40分钟,那么多出来的时间你就可以自己做作业做习题,或者去攻略那些还不擅长的学科。
别看这10分钟似乎不起眼,自学还比听老师讲课来得更加累人,这样做真的值得、真的有意义吗?
当你所有的课都能够做到自学成才时,我们来看看你总共能够节约多少时间吧。
假设每节课靠自学挤出10分钟,一天8节课,一周5天,一学期20周,高考前寒窗苦读12年,总共就是192000分钟!
假设你一天学习10小时的话,192000分钟相当于320天!这相当于别人读了12年书,而你却读了将近13年,多了一年的时间,怎么输!
仅仅每节课节约10分钟你就多了一年,若是你能提高自学的效率,每节课节约15分钟,甚至20分钟呢?
当然,实际操作中,不可能这么理想,总会有些时间被浪费掉。
然而,只要能每一节课都比其他人多占据一点优势,当时间跨度被拉长到12年后,这种优势也必然会变得无比显著,这就是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事实上,很多成绩好的人,都是自学的高手。但所谓自学,并不是真的叫你上课就完全不要听,自顾自看书了。
自学是必须和预习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最好效果的。
把课程提前用更短的时间学好,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做题、继续看更后面的内容。同时,需要留意一下老师讲的进度,如果是自己正好觉得学得不够好的知识点,就可以停下来听一下了,没必要纠结于一定要自学。
你看到那些优等生经常下课跑去问老师问题,其实他们根本不是认真上课产生的问题,恰恰相反,都是上课不听自己看书做题遇到的问题。如果是上课的内容,老师上课都解释清楚了,有什么好问的?
当然,这种学习方法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至少得有那么一门课是比较擅长的,如果所有的课都是平均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