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宋声看顾文彬越说越蛮不讲理,他道:“穿棉麻布读书就是丢人了吗?据我所知,咱们景朝每年给边关的将士们发的御寒的衣服,大多也都是棉麻做

的,御寒照样有效果。照你的意思,也是丢人了?"

“我可没这么说。我是说你丢我们读书人的脸了!”

旁边是个人都能听出来他在强词夺理,有人禁不住轻笑了一声,顾文彬立刻冷眼扫了过去,大声说道:“谁刚才笑了?笑什么笑?都给我把嘴巴闭上。”

“既然你觉得作为读书人,穿棉麻做的棉衣丢人,那就丢人吧。我只知道这身棉衣是家中祖母熬夜为我缝制的,又托我爹赶路辛苦送来。如今穿在身上,只觉得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岁寒严冬月,肢体暖如春。至于其他,你觉得寒酸,那就寒酸吧,于我而言,这是至宝。"

“说得好!”

杨知府忽然走了进来,刚才他一直没出来,也是想继续听听两个人接下来会说些什么。

如今听到这番言论,他心里十分高兴。对眼前的年轻人很是欣赏,不卑不亢,而且很重孝道,不仅没有因为他人的嘲讽而自卑,反而洋溢着一股自信。这才是他们大景年轻一代的读书人该有的气质。

旁边站着的顾通判脸都气得绿了。

刚才他们第一时间站出来制止儿子,现在只觉得万分后悔。本来想着这个蠢儿子这么蛮不讲理的话都说出来了,后面也不至于会说什么更过分的了。

他当面制止的话,旁人就会知道他堂堂一个通判也在这里,儿子当面做出这种事,把他的脸都丢尽了。本着一种只要他不露面,别人就不知道的想法,他没有及时制止儿子。

可没想到啊,儿子却每次都能再次刷新他对他又笨又蠢的认知下限。他怎么就生出了这么一个张扬跋扈,还不知收敛,且蠢笨的儿子呢!想他当年可是进士出身,唯一一个儿子,不仅没能继承他的衣钵,反倒丢尽了他的脸面。

在书铺里的学子不少,毕竟今天休假,难得有空来松石书铺逛逛。

这些学子当中,除非是家中有人在府城当官的,否则基本上都不认识杨知府以及顾通判。顾文彬托他爹的福,是认识杨知府的。

一看到杨知府过来,他吓得腿都软了。既然杨知府在,那他爹岂不是也在?他今天出门之前可是特地打听了一下,他爹是跟着知府大人一块出去的。

果然,他转过身一看,人群中在一个角角里站着正怒目凝视着他的,可不就是他爹吗?他爹是什么时候来的?他刚才说

的那些话都被他听到了吗?他回去会不会被打断腿啊?顾文彬一瞬间就没了嚣张的气焰,像被拔了刺的刺猬,一下子就软了。

顾通判大庭广众之下,也不好教训儿子,只能以目光的杀气劝他自求多福。

杨知府可不管那么多,眼前他夸的这个年轻人,若是他没记错,就是顾通判之前老挂在嘴边念叨的那个今年这一届的秀才案首。

那个试题卷他看过了,答得确实不错。不过今天确实头一次看到真人,有气节,是个不错的年轻人。

"好一个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岁寒严冬月,肢体暖如春。这几句说的可谓是相当贴切。"

宋声并不认识杨知府,今天杨知府也是穿的便衣,只不过看这衣服的布料,不是什么平常人家穿得起的。

宋声以为这是一个有钱人家的老爷,面容瞧着有几分和蔼,而且直言夸他,他礼貌回道:“这位老爷您过誉了。”

顾文彬在一旁完全不敢动弹,此时脸掉的比驴脸都长,杨知府朝他看过去,俺脸上扯出一抹十分难看的笑,相当苦涩。

对于下属的这个儿子,杨知府多少还是听说过一些的。从前只是听说有些顽劣,今天听完这些话,觉得这年轻人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都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一直处在战火中,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是为苦。

而这国家兴旺的时候,全国上下都需要靠百姓来种庄稼,甚至发展各种行业满足全国上下的需求,老百姓们种地,养蚕,织布,也苦。

可就是这样,读了这么些年书,仍旧体会不到百姓们的疾苦,甚至出口说人家穿得寒酸,就是丢读书人的脸,言语里却都是瞧不起贫苦的百姓们,这是哪来的凭据呢?

如今士族的势力逐渐没落,寒门举子一旦进入朝堂,就会立刻受到皇权的重用,未来不可限量。

这孩子年纪轻轻仿佛少了根筋,断定人家考不上会落榜。却不想想,一届秀才案首,如若不出意外,拿个举人的功名还是胜券在握的,入京考试自不必说。

如今他不赶紧与之交好也就罢了,反而一通奚落,他日如果人家真的得了凌云志,他不就成了被看笑话的那个人?

/>

反倒是对面这个年轻人,让他有些刮目相看。

如若能顺利地进入朝堂,说不定真的能青云直上。

"你叫什么名字?"杨知府问宋声。

其实他刚才也听了差不多,知道这个人就是宋声,只是一方面,为了更加确定,另外一方面,他没有披露身份,显得自己认识他,会很奇怪,所以才多此一问。

宋声愣了一下,出于礼貌,弯腰以礼相待,道:“在下宋声。”

杨知府周身的气度都与旁的富户老爷不太一样,宋声虽然不知道他的身份,但也不敢轻易怠慢,何况人家很有礼节。

顾通判站在旁边的角落里一直没上前来,宋声在他眼里那就是别人家的好孩子,知礼懂礼,相貌优秀,读书好,品行优秀。

再瞅瞅他儿子,顾通判觉得自己再对比下去,就要当场气晕厥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