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破境,稳坐江山

他有一剑 剑仙魏晋 1969 字 7个月前

道祖曾这样形容大

道的运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河上公注说:“至柔者水也,至坚者金石也。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

取象于水来比喻大道。道像水一样至柔,但却能贯通天下的至坚金石之物;道像水一样无为,却能含容养育天下的群生。学道之人体会大道之奥,就要在艰难的修行历程中常常保持心地的柔和,才能无所畏惧,才能与道相应,才能坚定恒久。

这一篇《乾坤草木心决》,让余真意觉得甚是受用。

全篇一共四百字左右。

淡泊无如我,清闲不让人。意随流水远,心与白云闲。心归尘俗外,道存有无间。坐将琴作伴,行有鹤相随。树色参差绿,湖光潋滟明。

诗书敦上古,忠孝则前修。修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四季情堪误,一生梦未残。避世非天地,陶真别有天。不俗即仙骨,多情乃道心。

道德为原本,知识极诚明。知足苦亦乐,无欲凡已仙。只须份中取,不可缘外求。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酒后成诗雅,茶余悟道深。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乐清闲知贫抱道,守淡泊由命知天。道门广招蓬莱客,洞中常会长生仙。瑶草碧桃仙子宅,白云黄鹤道人家。深山不言黄金贵,古洞自有道业深。

万法皆空归性海,一尘不染证心禅。万壑松声惊鹤梦,一帘月色映禅心。圣历已更新甲子,仙家惟守旧庚申。黄庭闲诵松窗静,白鹤时行花径幽。

冷观世事须行乐,阅尽人情可闭门。天下事无非是戏,世间人何须认真。宝鼎通灵香结彩,银台昭感烛生花。居心中正明如镜,接物宽和蔼若春。

水惟善下能成海,山不争高自极天。陶情不出琴书外,遣兴多在山水间。万事尽从忙里错,一心须向静中安。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

最后结尾,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

至道不烦,只是以善化恶,以阳制阴,收万归三,收三归一,消阴滓,身净自然化生。每见后天之法,不曾究竟得一个大本领,搬出许多枝梢花叶,徒为已之魂重添许多妄想。净明先天之学,只要了得核中有个仁,仁中有一点生意,藏入土中,春气才动,根生干长,都出自然。

徐仰止告诫他:“自下手以至丹成,无不当冥心内运,专气致柔。盖丹乃太和一气炼成,修道者当以谦和处之,苟稍有粗豪,即动凡火,为道害矣。”

可以说,在整个修道过程中,柔和都是贯彻始终的。修道之难,就在于学修者时常会因争强好胜,而丢失柔和的心态,落入强梁的心绪中。因此,道祖有“强梁者不得其死”的教诫。

要保持心地的柔和,则需要在平常生活中“积功累德,慈心于物。”

因此,道祖在《感应篇》中教导世人:“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其实,不论是“立一千三百善”还是“立三百善”,其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在积累善行的过程中,在心地播撒慈爱柔和的种子,在心地培植慈爱柔和的力量,以期为日后结出硕硕的果实铺平道路。

有慈才有仁。一颗慈仁之心,是学道者入道的前提。

真人徐仰止在武当山的时候,窗前春草滋长,从不剪除。

总有人问这是为何?

他回答说:“与自家意思一般。”

所谓与自家意思一般,也就是与本有的一颗仁心生机一般,因此让徐仰止温暖地

爱着身边的一草一木,并深深地体会到充盈在野草中的天地生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