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是大唐本土的宗教,大唐佛教僧人的死葬,一般也以火葬为主,也是
火化后收其舍利,建舍利塔收藏。九禅寺上,就设有塔林,就是该寺埋藏历代住持等高僧舍利的塔群。
但也有例外,比如大唐高僧玄奘,圆寂后就没有火葬,唐高宗是用金棺银椁将其全身埋葬。
至于葬礼是否隆重,是根据亡僧生前的地位而定的。一般僧人圆寂后并不举行葬礼,也不戴孝哭丧,不举行任何佛事活动,只请首座主持一个简单的送丧仪式火化即可。
住持等首脑僧人亡故,则要举行一定的悼念仪式,这不是佛门中有等级划分,而是应信众的需求,有些主持信众都,圆寂后自然悼念的人多。这种葬礼的仪式一般由其他寺院的高僧或本寺的首座担任主持。其程序与俗人的葬礼有类似,像近年流行的送花圈,佛教葬礼中也有摆放。
余真意看着那位高僧,将手中的九禅珠递了过去!
这珠子,可是九禅寺的镇寺之宝!
谁知那位老和尚,看都没有看九禅珠一眼,而是对谢宝树说道:“施主,如今是死者为大,这东西你先收着。稍后我九禅寺,再好好拜谢施主。”
余真意点点头,他心情其实非常不好。
若是在垂柳镇的时候,他能够早点出剑,那这些高僧不就不用死了?
老和尚似乎是看懂了余真意的心思,缓缓说道:“施主,生死有命,他们为了斩妖除魔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在佛门看来也是喜事。不要自责,这事情怪不得你。”
余真意点点头,跟这位高僧一起,看着这些僧人下葬。
一共二十六位。
慧字辈的九位,当年为了罗浮村,死在无间鬼煞手里。
觉字辈的九位酒肉和尚,这一次死在天残老道士手里。
还有了然,以及他的七位师兄弟。
僧人圆寂后,首先堂头行者要向寺院上下报丧。由弟子或侍者亲随为死者洗浴更衣,装殓入棺,在棺木前设粥饭茶汤为供品。方丈及众僧焚香礼拜,举哀,各人都要换上丧服。死者入棺三日后盖上棺盖,将棺木移至法堂,在法堂上挂帷幕,中间法座上挂上亡僧遗像,安放牌位。在法堂上香烛不绝,每天两次上供,还要派人通宵守灵。
虽然这些高僧,已经走了很多天,但是该有的仪式还是得有。
在正式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其他寺院的僧人以及俗家施主都要登门上祭,由寺院知客僧接待。然后起棺出丧,由丧司、维那进香,做起棺佛事,鸣钟鼓等法器送丧。主丧带领众人,排成两行,齐步并行,行走时要心怀悲哀,不能交头接耳。
到了火化场所,由小师、乡人及法眷看守火化并收拢遗骨。最后,亡故僧人的遗骨要送入塔内安放,僧人的牌位进入祖堂供奉。
死亡,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所以说"生死一如",要看淡生死,进而勘破无常。但是在大限将至之际,如何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这也就是所谓"临终关怀"。
余真意觉得在这种悲悯的情况下,他根本就放不下。
了然,还有那些僧人的容颜,历历在目。
佛经上说:老病死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若比丘、比丘尼,若优婆塞、优婆夷,若见有人将欲命终,身心苦痛,应起慈心,拔济饶益。
若命终后,眷属应止哀,不宜大声
哭泣,当取亡者新好衣服及随身受用之物布施,乃至礼请高僧或自行诵经,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善道。
余真意跟在这位大师身后,突然有些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