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

当阮小六还是憨妹子的时候,就时常来集市卖鱼。一天辛苦过秤,收几个钱,换成粮食、菜蔬和盐,带回家,和老娘对坐而食。

此刻她调动记忆,来到散商小户常用的摊位,轻车熟路。

只不过,卖这么多、这么大的鱼,还是头一回。

“活鲤鱼哎——十五斤、二十斤,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哟——”

阮晓露熟练地摆好杆秤,扯开嗓子吆喝。

没多时,一个老乡大爷好奇地停下脚步。

“小娘子,哪里来的?”

“石碣村。”阮晓露头也不抬,“家里只有我娘俩,从小儿抛头露面多了,您见笑。”

老乡唏嘘两句,又细看那鱼,吸一口气。

“这么大的鱼,是你捕的?哪里捕的?“

老乡大爷挺能唠。阮晓露虚虚往后一指,笑道:“守着这么大一汪水,总得有几个成精的吧?”

大爷却变了脸色,弯下腰,压低了声音。

“嘘,娘子莫高声!你年纪小,怕是不知。这等十几斤的大鲤鱼,只除梁山泊里便有。自从泊子里来了一伙强人,打家劫舍,抢掳来往客人,更是不容打渔,官司禁他不得。这等新鲜大鱼,我已三五年没在集上见过了!娘子,你这鱼是谁人打来?可要教他千万小心,休要误入梁山泊地界,免得撞上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大王!小人多嘴,娘子莫怪啊。”

阮晓露点点头。大爷的确是好心提醒,别为了几条大鱼,给自己招祸。

从王伦时代开始,好汉们占山为王,连带着将水泊也划归己有,不许寻常人等靠近。偌大梁山,垄断着八百里湖泊的水产资源,只是看个风景,从来想不到开发利用。

而石碣村的村民们就时常抱怨,说自从梁山泊来了山大王,让附近渔户都绝了衣饭,日子愈发揭不开锅。

往年唾手可得的十几斤一尾鲜鲤鱼,自此在集市上绝迹。寻常人家宴客,能拿出五六斤的鱼,已属阔气。

阮晓露笑道:“老丈您多虑。我这鱼不是梁山泊的。上个月下暴雨,在梁山泊边上冲出几条新的水道池塘,里头有不少大鲤鱼,想来是被雨水从冲进来的。我也是偶然发现那个去处,旁人不知道。”

老乡听说这些鱼并非梁山户口,大大松了口气。

“我就说嘛,你一个女娃也没胆子到梁山泊去。哈哈!给我称一尾。我让浑家回去做汤!”

看着大鲤鱼,老乡大爷勾起怀旧之思,二话没说就掏钱。

十七斤的大鱼足有半人长,翻着肚皮,在大爷手里挣扎乱跳,活像一个不肯回家的熊孩子,很是闹出一番动静。

很快,集市上的人都发现——

“有个小娘子,她卖十几斤的大鲤鱼!”

一传十十传百,摊子前面很快水泄不通。

“他娘的,恁地大!”

“这鱼得有五年了……不不,七年!十年!”

“今天算是开眼界了!正好明天老爷子做寿,给我来一尾!”

大型鲤鱼重现江湖,没一刻,引发抢购潮。

当然,也有人旁敲侧击,问她除了梁山泊,还有哪里能寻得此等大鱼。

阮晓露当然是讳莫如深:“恕小的不能说。我还要赚钱呐。”

一个财主管家腆着肚子挤进来,说他家老爷开筵席,要对付二十尾十五斤以上的鲤鱼。

“要金色的!把金色的都给我留下!别人不许抢!这是张员外家要的!”

阮晓露也没想到,梁山泊里到处漫游的大鱼,拿到外头竟是如此稀缺。但她也没昏头,高声应道:“金色的可以!要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