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充分说明了人的复杂性。】
【崇宁兴学,大部分内容还是在州县多建学校,然后扩建太学,这些都是常规操作。但它有两条值得提出来说一说的。】
【一个是它建了很多专科学校,比如医学校、算学、书学、画学等等。】
【这个如果能好好的发展下去的话,其实是很科学的。就跟咱们现在的医学院和艺术院校一样,培养专业人才。】
【还有一个,就是蔡京把科举给废了。】
蔡京在宋徽宗面前口若悬河:
“官家,读书是为了什么?”
“横渠先生说得好,读书是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真正读书人所需要追求的东西。”
“可如今,所有人都是为了科举而读书,为了当官出仕而读书,再无齐圣之心。”
“长久下来,即使考中者也并无出色才干,反倒庸碌平常。科举的本意早已荡然无存。所以,微臣以为,可以兴办学校、推广教育,但是同时也需要废除科举,才是真正的为朝廷培养人才的更好的方法!”
宋徽宗原本一边听一边在练着书法,听到后面却停下了笔,连连点头。
显然蔡京说的这番话说到了他的心里。
【蔡京说的这些科举的弊端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当时的文官已经过剩了!】
【冗官,北宋的一大沉疴。】
【文官一大堆,武官却找不出几个。】
......
天幕下的人精们想起之前仙画讲过的靖康之耻,都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李世民笑了笑:“这赵匡胤估计和隋文帝一样。”
当时杨坚逼迫年仅九岁的北周静帝禅位,李世民对此就颇为不屑,认为他“以欺孤儿寡妇而得天下”,并觉得他之后不敢任用重臣就是担心隋朝也遭到同样的对待。
他估计,赵匡胤可能是行伍出身,利用手上军权夺了天下,所以登基后才对军将们十分提防,才有了重文轻武的这个局面——不得不说,李二凤这推力能力杠杠的,竟然将宋朝的开局猜得八九不离十。
李世民忍不住将自己代入了一下赵匡胤的场景,想着若是自己会怎么做。
会不会也做出同样的选择。
不会!他很快就摇摇头,淡淡想道,“若是朕,自然有信心让其他人不敢动这个念头。”
他身下这张椅子,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坐的。
天可汗的称号,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
他在这里代入,魏征在下方已经陷入到了怔忡之中,半晌才忽然激动的叫了一声“好!”,把他的皇帝陛下吓了一大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读书人当如是!”
不单单是魏征,也不单单是唐朝,无数文人志士都沉浸在张载的千古绝句之中不
可自拔。”
“难怪大家都争着抢着要去当官呢。”
“这个恩荫制实在是太夸张了,咱们现在也不这样啊。”
“谁知道哪个皇帝哪天又抽了什么风?”
北宋皇宫里,赵匡胤和赵普茫然的对望一眼,他们现在的恩荫制度并不是这样的呀!没这么离谱!
气得赵匡胤大手用力一拍身边桌子,怒喝一声:“是哪个不肖子孙?!”
想也知道,一个萝卜一个坑,整个朝廷的坑也就这么多,要这么多官员干嘛?纯让他们吃俸禄的吗?这还真是挖自己的墙角!
放着科举考上来的大好人才不要,就为了这群蠢货。
赵匡胤揉了揉心口,觉得自己迟早有一天会被气死。
赵普看他的表情,忙劝慰道:“官家且别急,现在还来得及把这个漏洞给补上。”
北宋正在焦头烂额的时候,秦朝咸阳宫中的众人正在讨论专业学校的事情。
“仙画似乎对此颇为赞赏。”蒙毅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似乎听上去也极为正确。臣不理解的是,培养如此多的所谓专业人才,能用来做什么呢?”
那么多的医生、数学家、乐师、绘画者?
甚至还有那么多的读书人......
培养这样的人才是需要投入金钱和心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