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当然知道这个现状,要不然他也不会去编排黄昏的钱了。
点头,“两位卿家所言有理,先安内还是先攘外,当下局势,这个并不难以抉择,但问题不在于我们愿不愿意,而在于梅殷和鞑靼。”
先安内,鞑靼破了大同、宣府两重镇,怎么办?
先攘外,梅殷趁机反击怎么整?
刚从工部右侍郎擢升为兵部尚书权兼詹事府詹事的金忠出列,“蹙尚书和郁尚书所言在理,确实不适合两线开战,但臣以为,外犹可缓缓解之,毕竟鞑靼气候未成,瓦剌和兀良哈部也不会坐视鞑靼势大,就算他们共同南下,也难以拧成一股绳,但是内患可畏,若是任由梅殷发展下去,只怕会成大危害,所以臣以为,当对福建增兵为上!”
毕竟是兵部尚书,看的更远一点。
朱棣颔首。
这番话说到他心里去了,可还是有问题,“但若是放任鞑靼不管,对福建增兵,导致北方边军卫所缺乏增援和物资,若是被鞑靼入关,可怎生是好?”
梅殷不是正儿八经的朱家人。
他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放弃机会,只会抓住机会,不断的坐大势力——因为梅殷清楚,有朱棣在,鞑靼南下不会有任何战果。
所以不足为惧。
况且受限于福建的地理位置,梅殷就算对鞑靼不满,也不可能影响到鞑靼,所以如果不增兵,梅殷大概率反击,将平叛兵马赶出福建。
朱棣看向姚广孝,“少师以为何?”
姚广孝只好出列,“用一计,压住鞑靼,让其不敢异动即可。”
说的简单。
但姚广孝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好主意。
毕竟鞑靼要趁机来抢劫一番,阿鲁台已经盯准了大明的困境,所以才敢肆无忌惮的直逼宣府等重镇,此刻什么安抚策略,都没有效果。
要不然,他们也不会把大明派过去的使臣拘留了。
朱棣心里暗叹了口气。
难了。
其实局势并没有说的这么可怕,平叛一直没用边军,所以抵抗鞑靼没有压力,但因为朱高燧被困,导致不得不增兵,可这个增兵仅靠朱高煦那点江浙卫所的兵力,怕是难以解朱高燧的围。
很可能还是得抽调北方边军。
一旦抽调北方边军,那么鞑靼那边就有可能突破边军驻防的重镇,到时候北方就将是一片烽烟,一个不好,顺天府都会陷落。
这样一来——朱棣还有什么脸去见九泉之下的朱元璋。
看了一眼众臣,问道:“各位爱卿可有良策?”
实在不行,动京营和天子亲卫军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