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老子要当冠名商(求推荐收藏)

封建时代读书人多,但按照比列来说,不多。

字写得好的又要少一些。

所以必须倾国之力。

况且黄昏还有私心:他要弄一本《新华字典》出来,也需要大量的人手,吴与弼倒是已经将二十六个拼音字母倒背如流了,但《新华字典》可不仅仅是拼音,还有字的归类、释义。

说白了,就是编撰一本另类的《集韵》、《广韵》。

所以也需要人。

朱棣沉吟良久,“那就动员全国的读书人?”

黄昏斩钉截铁,“必须动员。”

数千人的编修团队,你不动员全国,就靠国子监和翰林院,这明显是凑不够的。

朱棣弱弱的问道:“大概要多少人?”

黄昏沉思了一阵,“若是只要一千人,大概要近二十年的时间,若是两千人,则在十年左右,若想在五六年内编修出来,至少需要三千人。”

至少三千人?!

朱棣倒吸了一口凉气,他还是低估了这本全书需要的人才数量。

倒是没注意到,黄昏怎么会有如此精确的数据。

这个数据当下绝对不可能得出来。

朱棣陷入沉思。

人不是问题。

大明天下,靖难之后欣欣向荣,几千个赋闲读书人还是不难找到,把翰林院、国子监里的人丢进去,再从前几年落榜的举子中选一批人出来,再从各地选拔一批多次科举无望但写得一手好字的读书人,就能凑出来。

但这个钱……

三千多人的编修队伍,相当于养了一只军队,而且不是养一年。

至少四五年。

这些人的俸禄加在一起,再加上购买各种书籍,采买材料的钱加在一起,绝对是个天文数字,没点家底还玩不转这事。

朱棣是真的萌生了退意。

有这个钱,老子拿去打仗,开疆拓土不好么,非得修一本现在完全看不到利益的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