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虽然没有他的父亲王羲之那么出名,书法造诣上还差那么一点点,但他的影响力也很强,被誉为小书圣。
“《春游贴》吗?没什么记载,但这章草,确实是王献之的真迹无疑。”木家老爷子开口道。
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
这种书体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经过长期流行通用,继而约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
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逐被取代。
曾经有人评价王献之的书法:真书第四、行书第二、章草第一、草书第三,与其飞白书都为神品,他的八分书则被列为能品。
因此,王献之的章草书法,是非常珍贵的。
“王献之的作品保存下来的本来就少,这竟然还是其中最拿手的章草书,真是太让人意外了。”
此时,就连齐律、木婉清、赵民豪等人也都凑了过来。
“王献之?很出名吗?”叶欣忍不住问道。
她以前读书,就不擅长的就是历史,所以根本记不住那是什么人。
“王羲之知道吗?”李修珉问道。
这倒有点印象,叶欣点头。
“王羲之的儿子,跟王羲之一样,都是以书法流芳百世。这么说吧!他的书法,比你们熟悉的唐伯虎要珍贵多了。”李修珉解说道。
不要说现在,根据记载,北宋宣和年间,宋
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
而现在,几乎是找不到王献之的真笔迹。
比如他很著名的作品——《中秋贴》,曾被清高宗弘历誉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宝,现藏故宫博物院。
可是,有人怀疑那并非王献之的真迹,而是摹本。
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
当然,这都是猜测,究竟真不真,还有待考究。
“那拍卖的话…”黄文斌忍不住开口。
他身边的老吴回答:“假如那是真的王献之的作品,一千几百万的交易价是起码的,最重要的是引起轰动。小书圣的名头,也不是白叫的。他的书法成就,有人甚至认为可以跟王羲之一较高下。”
听到这话,黄文斌就开始打起主意。
他看出,持宝人跟陆繁的关系。那么,以他跟陆繁的关系,应该是有机会的。
“嫂子,能否跟陆哥商量一下,帮忙劝持宝人将字帖交给我们拍卖行?”黄文斌跟杨茹说道。
趁现在,大家的注意力都被那宝贝吸引,忽视这是比赛过程,他们可以稍微靠过去,接触陆繁,商量此事。
“合适吗?”杨茹迟疑。
“有什么不合适?我觉得挺好的,看那小姑娘,跟陆哥关系挺不错。宝物交给我们拍卖行,不是能拍出更高价格吗?对那小姑娘也不是坏事。”黄文斌说道。
“那好吧!我去说说看。”
“嫂子!拜托了!”